蒋利华转自新浪网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关键因素就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连续六年来,国务院颁发的第一号文件,都是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然而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不太乐观: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例高达3.33:1,收入绝对差距接近1万元。而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城乡收入比只有2.6: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今年总体工作时表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中国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央财政今年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同时大幅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政府就是应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将钱投入到教育、医疗、农业和农村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侯义斌说,“一是可以刺激消费产生内需,也能够产生很大政治作用,促进城乡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各地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增强对农民的医疗保障。中国已经有10多个省市相继取消户籍限制,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
面对经济不景气对农民工的冲击,各级政府出台了针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提供小额贷款,降低税收等。全国总工会也决定对1000万农民工实施包括技术培训在内的多种援助。
不过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差异的深层原因。由于长期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目前,中国外贸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60%,是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而美国、日本和印度都在20%左右。
让人忧虑的是,中国出口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商品,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有人打比方说,中国要出口一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
这些产品,正是来自广大农村的打工仔、打工妹生产的。由于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所以,只要经济一波动,就会令这些靠手工和体力吃饭的人丢掉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