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添成转自看中国2014年05月14日讯】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星期二发布报告指出,腐败案件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最大干扰。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纪检取代司法反腐等体制性问题,是导致国企海外亏损、官员假公济私的主要原因。
这份题为《“走出去”:国际商务反腐败规则研究》的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等4家机构联合推出。
报告指出,腐败案件对谋求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来说,冲击最大、干扰最频繁。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海外并购、投融资势头强劲,而腐败案件不但损害企业形象和长期盈利的潜能,也破坏了国际市场秩序及全球范围的公平竞争环境。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就此表示,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国进民退”问题,目前不仅涉及市场经营许可范围,能否走出国门也是一项国企、央企享有的特权:
“中国现在外汇储备将近4万亿(美元)。李克强前几天也说道,过多外汇储备对中国是不利的,要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但是,大部分走出去的也都是国有企业。”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在今年初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投资评级》报告,过去十多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呈巨额攀升状态。数据显示,中国2002年的企业境外投资为27亿美元。10年期间,这一数字在2011年已高达600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2年更攀至87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国企热衷海外收购、并购的同时,其回报比率却令人失望。2011年末,非金融类中国海外企业的亏损比例竟超过22%。追究其责任原因往往更被一句“海外投资风险不明”而不了了之。
胡星斗教授表示,他并不赞成过多国有企业以平衡投资风险为借口,盲目进军海外。另外,尤其要对乘机将国有资产划归私囊的贪腐形式加以着重关注。他说:
“中国企业虽然要走出去,但主要应该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国有企业不要打着走出去的旗号、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实际行贪污腐败、转移资产、中饱私囊之实。”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无论按投资额还是海外资产总量排列,截至到2013年9月,中国海外前100家大企业绝大多数均直接隶属中央编制。这些央企的海外投资存量已在2012年,占中国海外投资总额的80%。
但近年中国一些海外投资巨额亏损事件,也往往出自大中型国有企业。2011年7月,中国铝业宣布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铝矿开发项目告吹,损失高达3.4亿;2011年6月,中国铁建在沙特的轻轨项目亏损超过人民币41亿元;2009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00多万美元;2009年9月,中铁在波兰的高速公路项目亏损,其合同总额近4.5亿美元。据中国媒体报道,海外国企的亏损有时更是一笔糊涂账。例如,中钢集团2010年6月在澳大利亚铁矿项目告停,其具体损失至今没有公开。
目前旅居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任职中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体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的程晓农指出,中国体制性的权力腐败近年并不单体现在贪污、受贿或利益输送。中国特色的“官二代”、“红三代”近年更多是以企业“走出去”的名义,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将国有资产轻易纳入私囊:
“所谓资本外逃,就是通过国有企业走出去而逐步实现的。因为只有走出去,资本才能带出去。我们知道,现在在香港有大批国有中资公司,股东和公司都已经不是国有了。反腐败只有以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出面,以党代法处理腐败这本身就是大问题。表明中国 的腐败已经渗透到整个司法系统,司法系统已经失灵。”
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星斗教授也指出,由于国有经济模式缺乏监督,当前中国海外企业的贪腐问题仍难以解决:
“国内的中纪委等等无法监督到海外,而国有企业自身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注定只能成为亏损和贪污腐败的重灾区。”
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还强调,海外国企腐败案件频发,其原因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操守及国内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易滋生腐败有关。报告认为,中资企业要想走好海外扩张之路,就必须重视国际上的反腐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