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共欺诈观察:中国葡萄酒不能承受之重

2013年02月23日 综合新闻 ⁄ 共 559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姜洪波转自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正值中国葡萄酒发展幼期,正值进口葡萄酒强势瓜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关键时刻,昌黎葡萄酒造假在2010年末被央视曝光,这对于本就脆弱的中国葡萄酒产业无疑是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中国葡萄酒,你还能承受多少重量?

  “假象环生”:中国葡萄酒的魔咒?

  请大家记住以下这几个日子:

2010年12月23、2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连续两个晚上曝光昌黎产区葡萄酒造假事件:河北昌黎县的一些葡萄酒厂家,用酒精掺添加剂、香精、色素等调制后做成假冒葡萄酒,有的甚至不含一点葡萄原汁。之后,厂家再贴上各种国内外葡萄酒标签,冒充名牌葡萄酒销售。

2007年2月1日齐鲁晚报报道青岛市质监局抽检结果:三家葡萄酒生产企业酿出来的葡萄酒里基本不含葡萄汁。

2007年2月3日晚9时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南省民权县六家葡萄酒厂,违反国家标准,用水和酒精、糖精、香精等添加剂勾兑所谓的100%原汁葡萄酒。同时被曝光的还有山东蓬莱的烟台水城酒业有限公司,该企业调酒师往葡萄原汁中掺入水、酒精、单宁、红米红色素、枣子香精,水的掺入量高达50%。

2002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30分《每周质检报告》栏目报道: “假葡萄酒肆虐通化,凉水勾兑、三精一水,疯狂制假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五年一个产区,时间好像在跟我们开玩笑。难道用五年的时间可以忘却?为什么只有五年?为什么只有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只有中央电视台爆出的丑闻才叫丑闻?为什么只有中央电视台爆出的丑闻才被人们被有关当局重视?

  请大家记住以下几个产区:

河北昌黎,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诞生地,素有“中国干红城”之美誉,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发展的代表产区。曾几何时,我们为葡萄酒有中国自己的好产地、好干红而倍增发展的信心;

河南民权,地处黄河古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曾经因为生产出的长城牌葡萄酒获得国际金奖而备受尊重;

山东蓬莱、烟台、青岛,被誉为世界葡萄酒第七大海岸,不但风光旖旎,海上仙山,葡萄酒也是享誉全国,葡萄酒产量占了中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发展葡萄酒的产区;

吉林通化,1936年日本人就在这里发展山葡萄酿酒业,通化股份、长白山酒厂的前身都是日本人创建的。野葡萄在长白山铺天盖地,寒冷的冬天养育了它独有的风味,被寄予了“最具有中国风格葡萄酒”的希望;

这些产区,都被列入中国葡萄酒十大产区,成为葡萄酒教材中的必备课,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一个符号。统共十大产区,三个都出了问题,其他七个有没有问题?下一个轮到谁?

 请大家记住以下几个事实:

东北山葡萄酒因此而一蹶不振。无论当地政府如何整治,如何清理,什么标准,什么检测,都无法弥补。我们看到了无论是通化还是柳河,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想改变人们的看法,重塑山葡萄酒的形象,但是,至今并没有抹去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的伤痛。山葡萄酒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即使你认真做了好酒,都会被烙上假酒的印记。

山葡萄酒,十多年了一直在痛苦地前行。

民权葡萄酒因此英名扫地,整个行业几乎无酒可寻。葡萄园在哪里?品牌在哪里?消费者在哪里?他们没有了话语权,没有了行业地位,更没有了行业存在的尊严。此间,我们也看到了当地政府亡羊补牢的危机公关,无外乎是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住官位,保住利益,与民权整个葡萄酒业没什么益处,反而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当我们重新审视黄河故道产区的时候,其气候、土壤、光照、降雨等等一系列自然条件,真的就适合葡萄酒的生产吗?这个产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专家学者们不妨站出来进行一次科学的公正的有良心的论证。

山东产区,因为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建了张裕葡萄酒厂而开创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时代,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从影响力和历史渊源上来讲,它更能够代表中国葡萄酒发展的水平。但是,我们无法承认,产量大能代表出产好的葡萄酒吗?每到葡萄生长的季节,当地人应该最清楚,不止十遍地喷洒农药,葡萄园都快变成棉花地了。不成熟的葡萄、低的不能再低的含糖量,色度不够,风味物质欠缺,除了加酒精、加色素、加糖甚至加糖精,几乎无法达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外观及所谓的理化指标。而这样的企业岂止一个水城酒业?

水城事件曾令蓬莱产区面临危机,但是没过几天,又更名换姓另开张。一家被投诉并查有实据的造假企业,因为有后台而高枕无忧,并且还是在“水城假酒”事件之后不久。

原料制肘所有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而那些没有被曝光的,他们如何对待原料的先天不足?笔者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山东不止一个三个或五六个造假企业,蓬莱不止一个“水城酒业”,他们在政府部门的眼皮底下,在监管人员的后院,在一张看不见但巨大的保护伞下茁壮成长。

昌黎的葡萄酒注定是不敢喝了,因为那些造假者从来就不喝。但是,我依然坚信,在东北、在山东、在民权,还有不少的葡萄酒企业,不喝自己的葡萄酒。造假、擦边、傍名牌的企业,被发现的少,没发现的还很多。我相信,无视曝光的政府还有不少,无视产业命运的企业还很多。政府,央视曝光了,做做表面文章以示作为;造假者,央视曝光了,马放南山避避风头以示清白。抓几个小鱼小虾,不痛不痒地处罚一番,过后依然。

从2002年到2010年,造假的手段没变,造假的环境没变,造假的后果没变,治理的结果没变。我们还能相信昌黎事件之后有一个阳光明媚的葡萄酒产业吗?

 葡萄酒成为“政绩工程”之后

产区造假成了一条龙产业,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但是,屡次曝光,屡不见效,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趋势。何也?

其中重要原因是葡萄酒产业成了该产区政府的“政绩工程”。

本来,“政绩工程”无可厚非,政府靠此得到政绩,官员靠此得到提升,企业靠此发财,农民靠此致富。可是,为了追求“政绩”,“工程”走样了。

政府拍脑袋,急功近利,盲目大发展,这已是各个产区的通病。不管科不科学,适不适合,先发展再说。因为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指标之一,葡萄酒发展被列为各个部门的绿灯项目。企业立项、土地征用、工商税务记、银行、农业、林业各部门为了配合政绩工程,必须层层表态,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记者曾不止一次在某些产区的葡萄酒规划政府工作会议上看到了这种情况,也看到了一些官员因为发展葡萄酒有功而被扶正,被提升。结果呢?

优惠变成了假冒伪劣的催化剂,扶持变成了假冒伪劣的保护伞。民权葡萄酒质量问题被曝光后,一位企业领导说,“民权葡萄酒的质量问题,傍名牌侵权问题,都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的症结出在民权葡萄酒产业‘先发展后治理’路子上。”

昌黎假酒曝光中,我们很明白地看到,当地质监部门的监控摄像头成了“瞎子”,监控终端根本没有监控显示。这说明什么?当地政府很清楚这家企业有问题,所以才安装了监控。安装了监控又不作为,说明什么?显然不是维护造假,而是考虑所谓的全局。坚决打击有问题企业,势必影响政绩工程;监控出来问题打与不打,都是问题。

据某些监管部门说,“没有人上报或者投诉,我们就发现不了有造假的”;“我们不专业,品不出什么是假什么是真”。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开脱,其实就是在利用“不知者无罪”的管理诟病逃避问责。难道他们真的不懂不知吗?不然。我们都知道家“丑不可外扬”,装糊涂,扮无辜才是真的。

所以,说“政府的监管缺位”我认为不准确,应该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政绩而遮丑而放纵。

昌黎葡萄酒发展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浸淫了多少届政府的心血啊,不能出事,不能有事,更不能自报家丑。昌黎、民权如此,通化如此,其他大力发展政绩工程的产区,未必就不是这样。

一再重蹈覆辙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为了维护政绩工程而进行的所谓保护,不但保护不了“政绩”,还会毁了这个产业。

多次“葡萄酒质量问题”拷问的不仅仅是“国标”

用水掺入酒精、糖精、香精等添加剂,勾兑成所谓100%的原汁葡萄酒,而且顺利通过检测。有的厂家还有化工原料为酒调味。2007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来自河南民权和山东烟台的7家葡萄酒厂。近五年过去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周边葡萄酒厂家一条龙造假内幕依然是用水、色素、酒精和香精,便勾兑出“葡萄酒”,并且畅通无阻地销售全国。大家都知道,没有合格的质量检验证明,产品是上不了货架,进不了流通渠道的。显然,从昌黎流出的假酒都被顺利地通过了检测。

为什么三精一水的酒能顺利通过检测?为什么贴有长城、张裕、王朝酒标的假酒能通过检测?为什么国产企业能生产出进口名酒并能得到随附单和检测通行证?

一拷问检测标准-国家葡萄酒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生产葡萄酒必须以100%葡萄原汁作原料酿造。而上述多家葡萄酒厂却不用葡萄原汁就能“酿”出各项检测指标都合格的葡萄酒。制假的手段都是大致相同的“生产秘方”,即利用酒精、水、色素和香料勾兑葡萄酒。十年前如此手段,十年后依然没变。一位调查的记者原以为不含葡萄原汁而完全用酒精、水及色素香料勾兑的葡萄酒怎么实现“检测合格”的谜底是,“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合格检验时只检测酒精度、糖度等理化指标”。于是,不含葡萄原汁的劣质“干红”也能在此类检测中“检测合格”。那么反过来我们要考虑,国家标准为什么面临多次曝光同样问题而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呢?假冒伪劣肆意横流,国家标准竟熟视无睹?明知道理化指标检测不能反映葡萄酒的真实质量,为什么不去修改和完善依然用可以让三精一水蒙混过关的理化指标检测?

假冒伪劣横行非一日,也非今日始,十年啦。三次大型的集中曝光不能说明问题吗?

二拷问检测执行。我们非常希望相信检测执行者的良知,他们不会徇私枉法,不会被造假者收买后睁只眼闭只眼,放其过关。我们也相信造假酒者非常聪明,能让勾兑的葡萄酒与酿造的葡萄酒成分和理化指标完全相同,但是我们更相信相关的检测部门不都是阿斗。那么为什么就能明知而故犯?只要调酒师技术高明,熟练掌握葡萄酒的各项理化指标,再熟悉勾兑原料,就能创造出“葡萄酒”。难怪根本没有葡萄汁的葡萄酒能远销全国各地。看来,“变了味的葡萄酒”也不仅是生产者的良心变了味,企业诚信变了味,也不仅仅我们的葡萄酒国家检测指标变了味,还有一种变了味的东西叫“地方保护”。

除了监管的缺失,是不是还存在监管者的故意放行?明知而放纵,责任不仅仅是渎职,而是伙同犯罪。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群众的担忧,而且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此前发生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中,多是由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造成的。很显然,葡萄酒事件给我们的监管部门敲响了另一警钟,那就是除了严格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之外,作为监管基本依据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实际检测项目指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险阀”,也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使,造假与反造假的斗争也许是长期的。在这场博弈中,相互进行着智力和技术的竞争,这是必然的。造假者有时是非常聪明的,他们能够发现和利用政策的每一个缺陷和漏洞,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及时更新完善。像“葡萄酒事件”中,如果造假者的聪明恰恰遇上了制定标准者的愚蠢,那么“合法的假酒”就会泛滥市场,受害的只能是消费者。

 腹背受敌,国产酒能否浴火重生?

英国著名的酒评家Jancis Robinson 2002年来中国的时候留下了“总体质量较低”的印象。时隔5年后,她再次来到中国,面对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的中国,她的评价是“在质量方面并没有多大改观之处”,尽管她品尝了被认为中国当今“质量相对不错”的葡萄酒,还是断言“数百万的中国人将会对国产葡萄酒失望”。

昌黎葡萄酒造假似乎正在证实着Jancis Robinson的预言。昌黎假酒事件不仅仅影响到昌黎一个产区的葡萄酒,而是整个中国葡萄酒产业。近年来,面对进口葡萄酒,国产酒质量已经被消费者质疑,准确地说有很多消费者已经“失望”。清醒地经销商早已背叛,赖以生存的渠道壁垒早已经充斥了大量的进口酒,国产酒的国内声誉和国际声誉被毁坏殆尽,昌黎假酒事件无疑给国产酒雪上加霜。

很多消费者在经历了这样多次的葡萄酒质量问题之后,已经不喝东北的山葡萄酒、山东的酒、民权的酒,如今又不再喝昌黎的酒,试问中国还有多少产区的酒可以让消费者喝呢?

笔者曾经在《2009中国葡萄酒批判》一文中说,“国产葡萄酒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假冒伪劣三精一水,擦边球,傍名牌,进口原酒分装,国产的冒充进口的,进口的冒充国产的,形势之混乱,令人望而生忧。”似乎“危言耸听”,今日见证,这断非虚言——“国产酒势必要走到山穷水尽、置之死地”的境地。如今我再次妄言一次,如果我们的行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再不惊醒,任由质量门事故频频重蹈覆辙而不作为,或者仅仅做些官样文章,忽上悠下,那么按照5年一个轮回的魔咒,用不了30年,中国的产区将全军覆没,中国葡萄酒也将不复存在。

  今天,我们已经濒临死地,能否重生?

每次出现质量事故,我们都会信誓旦旦地要改变,要治理,要重塑形象,结果每次我们都再犯同样的错误,重生谈何容易。

如果撇开那些造假者的违法行为,那些规范的生产企业,那些还没有被查出质量事故的企业,难道都是在质量上不打折扣的?未必!色度不够加色素,糖度不够加糖,酒度不够加酒精,单宁不够加单宁,用橡木素、橡木精冒充橡木桶陈酿,质量不稳定随便出厂,白葡萄酒加色素变干红,烂葡萄青葡萄压榨汁一个不留全用上,同一种酒贴不同的标签、标不同的年份就可以卖出天差地别的价格……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为重生或者重树设置了重重障碍。

说句实在话,消费者不仅仅是因为假冒伪劣而失望,还有那些不规范不诚信无视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行为。

Jancis Robinson说,“如果中国要生产出自己的好酒,以下两者缺一不可:好的选址和真正的决心。 ”所谓的“决心”不仅仅是指企业、政府治乱的决心,还有自治而后治业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大乱之后有大治”,我们总是怀着同样美好的期待。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