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郝江涛
一、引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条至理名言,意指一个人或一个政权若能秉持正道、善政必然获得民心与支持;反之,若偏离正道,则必然失去广泛的社会基础。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这一古训不仅对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有深刻启示,也为当代中国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本文试图以这一箴言为出发点,对当前中国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如何在制度改革、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共治中实现“得道多助”的治理效果。
二、得道治国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1 得道治国的传统智慧
“得道多助”强调的是正道之本质,即治国应以民为本、以德治国。传统儒家思想倡导君子先修身、后齐家、再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领导者自身具备高尚道德和宽广胸怀,才能赢得民心,从而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局面。历史上那些注重仁政、倾听民意、勤政爱民的治国者往往能够凝聚广泛支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2 当代治理的得道之路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度变革的关键阶段。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政治透明度、强化法治建设和完善民众参与机制,成为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课题。得道治国不仅要求政策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更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治理措施真正符合民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
三、当前中国治理中存在的挑战
3.1 决策过程的透明性与参与度不足
尽管近年来在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透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部分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中,仍存在决策过程不够公开、公众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部分政策出台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多元意见,容易导致政策调整频繁、执行效果不稳定。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决策未能真正做到“得道”——即未能凝聚广泛民意和社会共识,因而难以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3.2 人才选拔与制度创新的瓶颈
“得道多助”要求治理者不仅要自身正道,还应善于选拔和任用具备专业能力与道德担当的人才。然而,在部分领域,选拔标准过于单一,过分强调短期政绩或政治忠诚,容易忽视对创新能力和长远视野的考量。这种人才机制上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治理团队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缺乏应有的智慧和灵活性,制约了制度创新和社会进步。
3.3 社会监督与法治保障的完善性待提高
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的法治体系是防止治理偏差的重要保障。但在一些领域,权力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督不力、问责不严的问题。部分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因缺乏外部监督和信息反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政策失误甚至腐败现象,从而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整体认同感。
四、从“得道多助”看治理改进的路径
4.1 加强决策透明与民意参与
要真正实现“得道多助”,首先必须在决策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建议:
- 扩大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听证会、在线咨询、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让民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到重大政策的讨论中来,从而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在决策前、中、后各环节公开相关信息,确保决策依据和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4.2 优化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
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应进一步改革干部选拔机制,做到:
- 德才兼备:在选拔干部时,既要重视政治忠诚和工作绩效,也要考察其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长远战略眼光,确保各级领导具备引领国家发展的综合素质。
- 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各级机关打破传统选拔方式的束缚,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使更多具有改革意识和实际能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治理注入新活力。
4.3 强化社会监督与法治建设
只有在法治和监督的框架内运行,治理才能真正稳固而高效。建议:
- 健全监督机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监督,确保各项决策和政策在阳光下运行。
- 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司法制度,确保政府行为依法依规,增强治理体系的刚性和公正性,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五、结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如何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提升治理效能和公共信任,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加强决策透明、优化人才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与法治保障,可以更好地实现“得道”治国,从而凝聚民心、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本文旨在借用这一古训的智慧,对当代中国治理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望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唯有走得正道,才能真正实现多助共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