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儿转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中国经济去年实现增长,但高额债务、住房危机以及劳动力萎缩和老龄化正在拖累经济产出。
中国去年的汽车产量创下了历史纪录。餐馆和酒店的客人越来越多。新工厂的建设出现激增。
然而,中国的经济优势掩盖了不足之处。大幅折扣推动了汽车销量,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食客和游客选择的是更平价的餐食和酒店。由于内需疲软,许多工厂的产能被削减至一半或更少,并且正在通过努力增加出口来弥补损失。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宣布,经过近三年严格的“新冠清零”防疫措施,中国经济已经反弹,去年增长了5.2%,其中最后三个月的总产值年增长率为4.1%。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增长正在放缓。高额债务、削弱信心的房地产危机以及不断萎缩和老龄化的劳动力人口都在拖累经济产出。
西方经济学家预测中国今年的增长率将在4.5%或更低,这反映的并非周期性下行,而是一场可能持续多年的缓慢衰落,经济学家称之为长期停滞。物价正在逐渐下跌至中国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通货紧缩现象可能令负债累累的家庭和企业陷入破产境地。
“长期停滞——基本就是长期储蓄过剩导致的增长缓慢、通货紧缩、资产泡沫和金融压力——已从西半球转移到了中国,”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上周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表示。
沉重的债务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额利息限制了中国扭转困局的空间。自财政危机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应对经济疲软而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对新建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支持,并向重点扶持行业的制造商提供更多贷款。这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债务不断上升,特别是地方债务。
上个月,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对中国政府的财务健康状况发布了负面评级展望。另一家位于芝加哥的信用评级机构DBRS晨星公司也于11月下调了对中国政府债务的评级。
DBRS晨星公司主权债务评级部门的高级副总裁罗希尼·马尔卡尼对中国经济总体债务高于三年经济产出的现状表示担忧,这一水平比美国等工业化发达国家还要高。
她说,哪怕是与中国快速增长的产出相比,“这一数字在过去15年间也翻了不止一倍。”
在北京的East Is Read通讯发布的一篇评论中,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变得不那么愿意通过借贷和基础设施支出来刺激经济,“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看到的增速放缓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去年的经济表现大致符合经济学家达成共识的5.3%,后者是上周新闻媒体财新发布的调查结果。这一数字也达到了政府在去年3月设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李强总理周二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去年的经济增幅在“5.2%左右”。
这一数字与2022年相比有了显著回升,当年经济增长率仅有3%。2022年春季,上海因疫情封城两个月,扰乱了中国中部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导致全国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并持续低迷。2022年12月,新冠防疫措施突然解除,随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疾病和死亡潮,严重抑制了年底的经济产出。
许多经济学家曾预测,在如此疲弱的基础之上,2023年中国经济将大幅反弹。但经历开年的强劲表现之后,消费开始萎靡。房价下跌致使家庭财务安全感下降。北京还削弱了国内的社会保障网。政策制定者推出各种刺激措施,一年前还停止了疫情期间出台的广泛的失业保险计划,以迫使民众主动就业。
除了最富裕的家庭,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自己的消费支出。许多餐馆老板抱怨客单价急剧下降,酒店高管则对旅客选择更便宜的房间头疼不已。
住在上海的美食评论家、餐饮行业分析师沈恺伟(Chris St. Cavish)表示,在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疫情期间大约有6000家餐馆倒闭,但过去一年又新开了7500家。餐饮行业的增长几乎仅限于客单价不到100元的平价餐馆,以及客单价最高超过7000元的豪华餐厅。
“对中档餐馆来说,现在的经营是很困难的,”沈恺伟说。
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的最大担忧与过去两年一样:如果楼市崩盘会怎样?现房价格已经比2021年夏季的最高点低了约五分之一,而这是在市场上还有买家的情况下。成交量已经出现下滑。
房地产危机造成的最严重影响包括开发商难以筹集资金和启动新项目。投资者担心,随着开发商需要在未来几个月内建完此前承诺交房的项目,建设总量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建筑活动的长期下降尚未结束,但不太可能出现暴跌。她还表示,“房价有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家庭信心也可能受到更大打击。”
去年,中国由国家控制的银行体系迅速调整了优先事项,减少向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提供贷款,提供给工业企业用于工厂建设的贷款则相应大幅增加。
工厂增加的很大一部分产出都销往了海外。制成品贸易顺差占到中国经济产出的10%左右。去年,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因人民币大幅贬值而减少,但从11月开始恢复了上升趋势,并有可能进一步攀升。跨国零售商在疫情结束时囤积的过剩库存即将售空,并已开始下新的订单。
“中国出口很有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瑞银高级资产管理策略师贝斯高(Hayden Briscoe)表示。
中国各地都在大力投建汽车厂。去年,中国的汽车出口增长58%,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说服中国家庭不要再将大部分收入存入银行,并重新开始消费。“储蓄长期过剩恐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决定性挑战,”萨默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