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的大银行正竭力和经济增长放缓、坏账增加、利润缩水作斗争。
因此,为了通过两年来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募得逾70亿美元资金,一家古板的中国银行已经从朋友那里寻求了一点帮助。
一位知情人士称,周三,中国最大的国有信贷机构之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其首次公开募股的招股价定为每股0.61美元,所发行的股份价值74亿美元。该人士未被授权公开谈其定价。阿里巴巴于2014年赴纽约上市,以250亿美元的募资总额打破全球最大IPO的历史纪录,本次IPO是自那以后的全球单笔融资金额之最。
但其发行的新股只有一小部分会被非政府投资者持有,因为一些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承诺认购绝大部分股票。
这项大型IPO让世人注意到了一种名为基石投资的做法,也就是在一家公司上市前,邀请大投资者认购大量股票。这种做法在其他市场上并不常见,但却受到了越来越多赴港上市的中国国企的青睐——为了确保IPO的顺利进行,受控于政府的企业在香港市场认购的股票日益增多。
一些银行倾向于采取这种做法,因为它有助于达成交易。但它在以往也饱受批评,因为会让有门路的投资者获得参与IPO的优先权。
邮政储蓄银行拒绝置评。
从表面上看,这项IPO会让人想起10年前的那个年代。当时,中国大型国有银行赴海外证券市场公开募股的浪潮刚刚兴起,许多巨型IPO吸引了外国基金和华尔街银行的目光,让那些投资者充满渴望。
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使得关于该国银行的乐观看法急剧升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信贷机构力压花旗集团(Citigroup)、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老牌机构,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
如今,那种乐观看法,已经被人们对中国传统增长模式所存问题的日益担忧所取代。中国严重依赖由政府引导的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导致债务堆积如山,采矿、炼钢等制造业领域的产能严重过剩。
中国大型银行的股票目前已低于财报披露的资产价值——说明投资者并不相信这些银行的账册,或者认为会有更多不良贷款冒出头来。
邮政储蓄银行通过此次IPO发行的股份,逾75%被预售给了所谓的基石投资者,也就是以六个月内不出售股票的承诺换取优先认购权的大买家。这项交易中的六个基石投资者全都是与中国政府有关联的实体。
国家提供的支持包括来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20亿美元资金,以及来自一家上海大型港口运营商、一家地区性航空运营商以及该国的主要电网公司的投资。
邮政储蓄银行的IPO,是在香港市场大型IPO交易相对沉闷的情况下到来的。这些交易的进行越来越依赖基石投资者——说明来自零售投资者或者说小投资者的潜在需求颇为低迷。
例如,国有飞机租赁企业国银租赁6月份赴港上市时,基石投资者认购了其所发股份的将近80%。上月赴港IPO的国有券商光大证券,把将近70%的所发股份售予基石投资者。
来自金融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数字显示,去年,基石投资者的投资在香港IPO交易中所占比例创下了41%的新高。此前的最高为2012年的36%,那是新股发行颇为艰难的一年。
Dealogic称,香港市场去年共达成49宗IPO交易,所发股份总价值为336亿美元,而基石投资者买下了将近140亿美元的股份。
基石投资者对香港市场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受到了密切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监管机构和立法者采取的是相对而言不过多干预的政策。
2013年,香港的证券交易所曾提醒经营IPO承销业务的银行,不要给予基石投资者优惠待遇,或者通过特殊渠道获取公司业务信息的权利。
一年后,香港政府顾问机构金融发展局提议对IPO流程以及基石投资者对交易定价的影响进行检讨
“IPO基石投资的一个不良副作用是,它会让定价流程进一步脱离正常市场力量的掌控,还可能给公司市值带来扭曲效应,”金融发展局在建议中写道。
香港的监管机构至今尚未采取限制基石投资的举措。港交所发言人周三称,交易所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发现基石投资会缩小股东基础的结论性证据。”他还说,经过去年的检讨,上市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在此阶段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监管”。
邮政储蓄银行同意把121亿股H股的发行价定为4.76港元,接近招股区间的下限。帮助进行此次IPO的承销商多得异乎寻常——共有26家银行为这项交易服务。

        中国民主党中共暴政侵权民营金融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