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转自澎湃网
近日,西部某县一则《关于加强脏车出入城综合治理的通告》,引发网友热议。据《通告》,车身外表有明显污迹、灰尘或泥土,车顶有积尘的,以及轮胎、挡板、底盘沾带泥土的,不得在城区道路上行驶。
从措辞看,这项规定的执行力度很大,将由“城管执法、公安、交通运输、运政、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联合执法;而一旦拒绝、阻碍执法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看来是摆出了雷霆万钧的架势,要对脏车“除脏务尽”了。
从网络反馈看来,多数网友表示“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查阅相关法律,只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不得故意遮挡、污损机动车号牌”,至于车身脏不脏、轮胎是否可以带泥,并无相关法律明文规定,所以当地的铁腕治理,难免让人“看不懂”。
根据生活经验,如果遇到下雨、沙尘天,干净的车就算停在小区,也难免沾上污渍、灰尘。从实际效果上,人们也很难想象脏车有多大危害。一些特种运输车辆,比如渣土车,各地确实会有一些特定要求,也会定期检查。但如果只是车辆“外表有污迹”“车顶有积尘”,这能给一个地方的市容、环境带来多大危害?
更尴尬的地方在于,要求车辆干干净净,那城区的环境是不是就纤尘不染?车辆如果在城区内被污染,比如遇到扬尘、积水坑,那么是不是会被立即逐出城区?或者像网友评论的那样:“车子在县城弄脏了,当地赔偿吗?”这并不是调侃、戏谑,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当地如果有着仙境一般的环境要求,当然也负有车辆的保洁义务。
说到这,其实不难发现,这项规定的可行性已经非常脆弱了,甚至有网友称“如果免费洗车,我觉得无可厚非”,但这大概也很难执行:洗车毕竟要耽误时间,着急办事的人恐怕并不会买账。大概考虑到这点,当地通知里搬出了多个部门来联合执法,试图形成一种震慑力。
但再怎么强调震慑力,也很难脱离烟火人间的现实:熙熙攘攘的车辆,尘土飞扬的道路,行人的衣物尚免不了风尘仆仆,又怎么能保证车辆连污迹、灰尘都没有呢?
“禁止脏车入城”,以前不少地方出于创卫等目的也出台过类似规定,至于执行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却大都免不了引发质疑。2021年,同样针对某市“禁止脏车入城”的治理政策,@交通发布曾发文指出: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应接地气、可操作、可执行,如果不切实际,便难免引来非议。
总之,良好的市容环境,大家都需要、都欢迎,但环境治理不能以牺牲群众正常出行为代价,更不能层层加码,出台的政策必须尊重常识、符合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