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柱转自换日线
今天(7/1)是香港回歸中國 25 週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地赴港「歡慶」,然而,香港卻不見欣喜,社會甚至因「要走、要留」的選擇而有所齟齬。本文採訪留下來抗爭的人、收拾行李離開的人,談微妙而令人難受的「背叛說」。但別忘了,有些選擇,從來不是港人自願做的。
自 1997 年回歸後,香港經歷幾次移民潮。2019 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簡稱「反送中」),不僅在香港掀起社會動盪,更再次引起國際關注香港的政治問題。
過往,不少香港人認為,留在這片土地是為工作而活,港人也自嘲「在香港,世界末日也要上班」;但反送中事件令他們在周末出門遊行、抗爭、甚至罷工,每逢平日放飯時間,穿著全套西裝服飾的上班族,在繁榮的中環區「和你 Lunch」,超過一百人在街上幫忙集氣喊口號。
2019 年 11 月 18 日,示威者在前往被圍困的理工大學路上,遭警方發射催淚瓦斯。圖/Shutterstock
在反送中期間,香港人的團結讓抗爭者一同經歷集體回憶。如同即將「被消失」的通識教育科所提及:集體回憶形成歸屬感,「香港是屬於香港人的香港」。
《國安法》實行後,一些人儘管沒有被香港政府標籤為「政治犯」,依然移民離去。根據香港政府及綜合媒體報導,自《國安法》在 2020 年 6 月實施,香港共有超過 25 萬人淨移出,而單單是今年首季就已經有超過 14 萬人淨移出。不過,在香港港島區就讀大專院校的米露蒂(化名)形容:「移民像是逃避。」是向港府、現實低頭,如同戰場上的逃兵。
留下派抱有希望 繼續地底抗爭
米露蒂經歷兩次百萬人遊行、遍地開花、清晨早起排隊買蘋果日報的日常,他幾乎參與每場抗爭活動,甚至連用餐、購買日常用品也會堅持光顧黃店(黃色經濟圈,即政治立場為支持反送中的食肆或商家)。提及香港出現移民潮時,他感概現時香港的處境,但米露蒂表示,即使有錢、有條件移民,仍會選擇留下來。
自回歸中國後,香港商家變成迎合大陸遊客的藥店、金鋪。過往香港被譽為「高度自治」、「法治社會」,如今連最基本的人權也受到威脅:抒發個人政治言論的教師被吊牌、穿黑衣遭無差別襲擊、警方多次拒絕民陣遊行申請等。
米露蒂認為,即使移民,在新的環境下也會遇到新的挑戰與困難,「每個國家都存有社會問題。」他說,移民不見得有更好的生活。
選擇留下來的米露蒂說,香港人不應該想得太長遠,因為能不能爭光,是沒人能夠預估的。他表示,如同 2014 年雨傘革命後,沒人能預想到 2019 年會再次發生大型公民抗爭,又或者在百萬人上街遊行後,再一次看見二百萬人遊行的畫面,見證香港人反抗不公義,記下歷史性的一刻。
「我不敢想像得太遙遠,畢竟今天不知明天事。」米露蒂說,港人應該專注於現況,盡力做好自己的責任,一步步慢慢來。自從 721 元朗襲擊事件後,大眾呼籲罷搭香港地鐵,家住新界北的米露蒂,平日到港島上學或外出,只選擇乘坐巴士。
2020 年 7 月 19 日,香港立法會成員出面抗議一年前發生的元朗恐怖襲擊。圖/Shutterstock
儘管搭地鐵不會遇到塞車、轉車次數頻繁的問題,他依然堅持不搭乘「黨鐵」。至今,米露蒂與家人已經有將近三年沒有進出港鐵站。
香港人努力抗爭的畫面,一次又一次刊登於各國際頭條版面。自雨傘革命獲全球關注香港政治問題,反送中期間,黑色雨傘在催淚彈煙霧中的照片,更登上 TIME 雜誌封面故事。這些事跡令香港人重振旗鼓,形成的集體回憶,不僅凝聚香港人,更增加米露蒂、支持反送中人士對香港的歸屬感。對於 00 後的米露蒂來說,他認為自己是屬於香港的,兩者無法分開,「我未曾想像過自己離開香港,也無法想像完全從香港『連根拔起』」。
米露蒂回憶,初時反送中,大家一直喊口號說「香港是家,抗爭是為香港好」,但如果大家移民離開香港,未來需要人力去幫忙時,就可能差這些移民離去的人數,或影響選擇留下來抗爭人士的士氣。米露蒂擔心地說,若未來大批香港人離開,加上大陸人不斷移民來港,香港將會變得似是而非,不再是大家熟悉的「家」。
雖然現在無法「明顯地」抗爭,但米露蒂認為,現在的情況仍有空間,可以私底下與朋友討論敏感政治議題,甚至「地底抗爭」。因此他外出食用只光顧「黃店」、光顧支持本地的品牌店鋪、或到市集購買抗爭商品,支持黃色經濟圈,繼續凝聚港人精神。
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抗爭
Beeno(化名)是典型的香港上班族,為辦公室的 Part-Time 文職。過往,他任職的公司會擺放《蘋果日報》的報刊,同事會在公司張貼反送中文宣海報。可是,《國安法》頒布沒多久後,Beeno 與同事在某天回到公司上班時,發現那些立場彈劾政府的刊物和海報全都不見了,「沒人知道那些是誰把刊物、文宣拿下,大家也不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只能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辦公室如常一樣運作。
2021 年 6 月 24 日,香港蘋果日報被迫停運。圖/Shutterstock
「沒有人知道那是公司在進行自我審查,還是被審查。」Benno 說,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之後也沒有人討論事情。
自從實行《國安法》,Beeno 表示,每個人都很擔心自己的安危以及未來,身邊的朋友開始計畫移民。在 Beeno 還是中學生時,自己與親朋戚友會暢所欲言地討論政治,毫無避忌。相反地,現在香港的政治、民生氣氛與以前差太遠。他說,朋友在 Whatsapp 等社群媒體上聊天,完全不敢親自發言有關政治的話題,只透過截圖網上的評論,傳送給對方,間接表達自己想法和討論政治。
當香港出現一些「移民等同背叛」的想法,Beeno 認為不是這樣的,「有些人不適合上前線抗爭,如果主動以行動對抗政府『送死』,可能會打擊抗爭者的士氣,對整體局勢不好,」「要著重在結果而不是方式。」他這麼說。
他補充,不同人的性格可以選擇適合的抗爭方式,例如做網軍,打國際線,「不一定要留在當地才能爭光」。Beeno 表示,自己會繼續以「後勤」方式幫助香港,如分享、轉貼文宣。
下一代應該自由飛翔
曾經在台灣就讀新聞學系的阿茱(化名),當年大學畢業幾年後,返港投入新聞工作,不過,在 2020 年 2 月初,他與家人一同移居台灣。
「一直都有想過來到台灣退休,但沒預期會提早過來。」阿茱說,香港政府在 2012 年推行國民教育時,已經認為香港的前景不太理想;香港政府曾經在 1997 年回歸時許諾,回歸前後的變化不大,但之後經歷過無數的中港矛盾,政府還是沒有回應市民的訴求。這次反送中,再一次見證香港的墜落。阿茱嘆氣說,這是十分可惜的。直到孩子在香港的生活受到影響,才萌生移居來台灣的想法。
2019 年 12 月 22 日,一名港警手拿催淚瓦斯槍,對準國際金融中心商場一座橋上行走的民眾。圖/Shutterstock
香港最初開始爆發新冠肺炎時,政府漠視市民訴求,遲遲未封關,導致許多大陸人過境,來香港「避難」,使香港疫情不受控,日增的確診個案一天比一天多。當時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無期限停課,直至另行通知。
阿茱說,孩子無法上學:「咁樣唔係路(意指這樣不行)。」而阿茱在 2020 年頭來台旅遊及參觀學校時,他的孩子意外受到台灣學校青睞,願意提供插班就讀的機會。
這樣的邀請,使阿茉一家香港住處還未收拾整理、在港工作未做後續處裡、旅行的衣物不夠要留下來穿的情況下,便在旅途中「臨時決定移居」。由此可見香港的推力有多強勁。
香港許多人擔憂新一代會逐漸被「洗腦」,學術自由的壓制更明顯。《國安法》後,一些香港教師被控宣揚「港獨」思想而遭吊牌。阿茱指,香港越來越敗壞,教育、通識教育科內容、媒體可呈現範圍不斷縮小。
從 2019 年截至 2021 年 4 月,香港教育局以教師在校園散播「港獨信息」、牽連社會動亂為由,先後將 4 名教師的註冊取消;香港親民主派新聞媒體《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亦因紛紛停運。考量到孩子的未來,是阿茱一家移居的重要原因。
2021 年 6 月 23 日,香港蘋果日報停運前夕,香港市民獻上對蘋果日報的感謝與不捨。圖/Shutterstock
香港發生反送中後,社會民生的氛圍變得沉鬱。阿茱說,一路以來,大人已經很辛苦,不希望孩子也承受這個壓力,「孩子應該自由飛翔、思想自由。」他說,來到台灣後,希望孩子能夠暫且「休息」,不再需要為了驅散聚集人潮而施放的氣體、為了不被辨識身份而鎮日遮臉戴口罩,出門穿衣也不再受到政治顏色而擔心受怕。
雖然離開香港,孩子有可能會不再熟悉香港這個「家」,但阿茱一家移居台灣,偶爾也會討論及更新香港政治事件,例如透過社交媒體關心香港新聞,或讀觀點文章給孩子聽。
離開了 如何化解內疚、背叛感?
不過,阿茱表示,當香港人在外地正常過活時,心中多少都存有一絲背叛感,「留在香港的人會覺得,我們活在難以呼吸的社會氣氛下,你們卻過著正常生活。當有人在前線衝、面對被逮捕的威脅,你們卻舒適的生活。」
阿茱說,因為離開香港,不必直接面對政府給予的壓力,與日俱增卻形成了愧疚,例如看見香港有人犧牲,自己卻無法對抗這些不公義時,「離開者多少會經歷這種集體創傷」。
因此,阿茱透過出席在台灣的撐港活動,包括六四集會、十二港人被捕聲援,並將過程分享到社交平台,希望讓香港人看到海外的集氣活動,告知他們「我們並不孤單」,以鼓勵留在香港的抗爭者。
離開壓迫的民生 重新適應移居新生活
雖然香港與台灣的文化相差不遠,但阿茱說,仍有台灣人會以不同目光看待他們。一開始移居時,阿茱一家在生活上有許多要重新適應的地方,例如銀行辦理的手續跟香港很不同。曾經也因為發生港人在台灣租屋的負面新聞報導,讓阿茱在找住處時,香港人的身分受到房東的避忌。
「心態上要開放一點。」阿茱說,即使面對不同的環境與氛圍,也要盡量擁抱生活中的好與壞,試著調整自己,更融入異鄉。
2021 年 7 月 18 日,英國為港人提供的「特許入境許可」(LOTR)移民計劃即將到期,機場滿是要離境的港人。圖/Shutterstock
現在在台灣生活的阿茱,過往透過廣播節目,邀請不同在台港人,希望透過分享他們在台灣的生活、兩地交流的模式,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這些「新移民」,提供台灣人理解香港人處境的渠道,同時幫助初來乍到的在台港人。
對於走或留的看法,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當逼港人做決定的局勢已不可逆,或許,雙邊能做的就是對作出另一選擇的人,給予更多支持與包容。畢竟,這樣的選擇,從來不是港人自願做的。
7 月 1 日除了是香港回歸紀念日,也是武官出身的新特首上任的日子,未來的香港又會變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