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峰转自博讯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罗晓兰
打开电子邮件的时候,25岁的段孟宇一阵恍惚。她看着屏幕里弹出的烟花不断升起、绽放、消失,好一会儿都想不起来,要去细读那行英文。
“不真实”,她觉得。她甚至觉得学校有可能发错了。
从农民工女儿到哈佛学子 她没想到
段孟宇近照 图/蒲公英中学微信公号
身在美国波士顿的她把邮件截屏发给远在北京的父亲。父亲醒来后也问,“真的假的?”
每次感觉不确定的时候,她就打开邮件再看一眼。那段时间,她每天都会打开很多次。直到一周多后,她在信箱里看到了纸质的录取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一
在距北京千里之遥的豫东沈丘,一个叫段岗村的地方,墨绿色麦田包围着的三间瓦房,是段孟宇童年时的家。
她在这里出生、长大,上小学,和普通农村孩子无异。直到10岁那年,父母去北京打工,她成为留守儿童。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时爷爷也在郑州干活,奶奶和太奶奶在家带她和弟弟。
段孟宇的爷爷段廷军接受《大河报》采访时说,孙女打小就是个乖乖女,非常听话,从不和大人顶嘴,平常也很少吃零食,“你给她5毛钱,她都得出去买个作业本回来”。
在邻居眼里,她小时候并无过人之处,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回家,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在村里跳皮筋、扔沙包。
转机是在12岁那年,父母把她从农村接到北京,送到了海淀区一所私立小学读书。同班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省份的流动儿童,段孟宇记得,她当时的同桌是四川人。
到北京之前,她在村里的小学只学过英文字母。“我上课就听不懂,然后就特别难受。有一回课下我去找英语老师,就跟她说我听不懂,说着说着,我就哭了。”
那个在老师面前哭鼻子的小女孩没有料到,有一天,她会凭借自己的英语优势,去国外念高中、读大学,一路走到世界顶尖学府。
二
“2008年我去蒲公英中学读书的时候,从不曾想过它会怎样影响我的人生。”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后,段孟宇在朋友圈写道。
北京大兴区的蒲公英中学,是她口中的“转折点”。但到这里读书,也实属偶然。她的小姨当时在大兴区种菜,告诉他们说蒲公英中学还在招人。过完年,刚读完初一上学期的她就转学至此。
这所中学位于北京南五环,旧校区在一条尘土飞扬的水泥路边,被繁杂的小商品门店夹杂着。三根镶嵌着色彩鲜艳的瓷片的石柱子,两扇画有红色花瓣的低矮铁门,段孟宇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
这是北京一所公益性、非营利的打工子弟中学,建于2005年,创办人是从哈佛留学归来的郑洪女士。南方周末曾撰文指出,根据全国妇联2005年的调查,仅在北京,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童的上学缺口人数就多达20万。郑洪说她想为填补这一缺口出点力。
说是学校,其实是租借的一个旧厂房。一幢楼房,几排平房,三个院子,构成了教室和师生宿舍。教室只有前后几个小窗户,地面坑坑洼洼。因为房顶太矮,女生宿舍高架床的腿都被锯掉一截。
老师住在移动板房里。“那时冬天没有暖气,头天晚上泡脚的热水忘了倒,第二天发现已经结了冰。”蒲公英中学的老师刘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8年前,为了挽回和男友——在该校任体育老师的李桐之间的爱情,刘锟来到这里。“我没有义无反顾。我第一次来到学校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心酸,怎么这么落魄?!”她用双手手掌一把拭去眼角的泪。
李桐2009年刚入校时还兼任宿管,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以致无暇谈恋爱。
“老师真的是对学生一心一意,从早到晚都是跟学生在一起,对我们是深度陪伴。”段孟宇说,她在这里过得很充实、快乐。
“这所学校是我读过最好的学校,给了我最美好的记忆。”知乎网友“八月”动情回忆道。
学校水泥操场中间有两排小白杨,一幅彩虹画矗立在正对大门的两层小楼顶上。立夏时节,几株栽在树下的粉红色月季花开了。宿舍的墙上,画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从打工子弟到哈佛学子,一个非学霸的“逆袭” 蒲公英中学旧校区内景 图/罗晓兰
“学生和老师都把学校当家。”刘锟介绍,老师听从学生的意见,大家一起进行校园美化工程。学校大门旁边的石柱子上,就有段孟宇镶嵌的瓷片。
蒲公英中学建校伊始,郑洪就设立了“将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合一”的目标,追求素质教育,不唯分数。学校设有烘焙、跑酷、拉丁舞、戏剧社等兴趣小组,每年,学校还会组织不同的夏令营。
在老师们的印象中,段孟宇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她的成绩并不是很拔尖。她主要对文科感兴趣,是班上的地理课代表。
郑洪坦言,段孟宇不是学霸。“她可不是那种一看就能说会道的,或者是学习每次考试拔尖的,班里的班长,她还真不是那种孩子。”
裴广蕊是段孟宇的美术老师,她来的那年段孟宇读初二。“我记得她头发特别短,看起来很精干。她喜欢笑,做什么事都特别积极认真。”
李桐记得,段孟宇乐观爱笑,很自律。中考要考的体育项目,她会一遍遍反复去练,跑操也从来没有迟到过。
“哈哈哈,应该是大家一起练吧?!”听闻老师们的评价,段孟宇对中国新闻周刊笑道。
三
“11年来,它一直都在影响我,因为它,我后来才有机会去国外读书,也因此遇见了很多深深影响过我的老师、教授、同学和朋友。”段孟宇在朋友圈写道。
这样的影响,始于英语,也始于一件小事。
她清晰记得那年初二刚开学时,清华大学有位“英语神厨”到蒲公英中学演讲。“我就觉得好厉害啊,虽然他在厨房工作,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学习。”这件事对她影响至深。
加之外教和国外志愿者提供的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她对英语的兴趣愈发浓厚,也投入了更多时间。她在英语上的天赋很快被发现,班主任也鼓励她发挥英语特长。
UWC(世界联合学院)挪威学校有一次派员到蒲公英中学参观,当时正好选了段孟宇所在的班级进行交流。“就觉得他们这些人,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很有意思。”段孟宇回忆说。
不久后,一位学姐考上UWC的消息传来。这也是蒲公英中学第一个去国外上学的校友。在老师的鼓励下,UWC也成为段孟宇的目标。
UWC在高二时才可以申请。初三毕业后,她在蒲公英中学和资助人的帮助下,进入北京的一所私立高中就读。高二寒假,段孟宇开始申请UWC。网上申请,笔试,面试,考雅思······
她被挪威这所学校顺利录取,即使如此,哈佛对她来说仍是望尘莫及。
在UWC求学期间,段孟宇曾在2013年赴柬埔寨的一所山村小学支教。“这几周的短期支教,到底能给这些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带来什么改变呢······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萌发了将来从事与教育和国际发展相关事业的想法。”
段孟宇从UWC毕业后获得了戴维斯奖学金,并前往美国路德学院(Luther College)求学。但直到那时,“我完全没有想过要考哈佛的研究生。”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说。
与哈佛这条平行线的交叉,是在她从路德学院毕业,被美国波士顿一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之后。
给学校交过定金,段孟宇来到波士顿基金会工作,挣学费。工作之余,她有时去哈佛教育学院听讲座,和哈佛的学生交流。最终找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
“我就觉得试一下,反正不录取又不会失去什么,对吧?”她说。2018年12月底,赶在截止日期之前,她递交了申请。今年3月1日,喜从天降,她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国际教育政策硕士项目录取。
“我完全没有想到会被录取!”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段孟宇的惊喜之情仍溢于言表。
四
5月,美国的波士顿熬过了漫长的冬天,迎来暖阳和鲜花。查尔斯河静静流淌,倒映出这座城市的春天。
每天下午四五点下了班,段孟宇都喜欢外出跑步,在户外活动。她说自己很喜欢波士顿,觉得它跟北京有一点像,既有大城市的氛围,又有艺术和学术气息。
第一次去北京时,她还是个懵懂的少年。“好多楼啊!”她觉得那些楼特别高,肯定有一千米。她回村子里后,忍不住把这些告诉同龄的小伙伴们。
如今,她在幢幢高楼插入天空的城市里生活学习。童年的玩伴们很多初中上完就辍学打工去了,好些人已生下几个孩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亿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看护人90%以上是祖父母辈,平均年龄59岁,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占70%以上。
在蒲公英中学读书时,段孟宇参加过一次作文比赛,获得了主办方颁发的最佳感动奖。内容写的是来北京之前,她特别渴望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后来,段孟宇从留守儿童变成了流动儿童。
从打工子弟到哈佛学子,一个非学霸的“逆袭” 蒲公英中学新校区 图/罗晓兰
“中国超过一亿留守和流动儿童中,不乏比我天资更好更努力的人。如果他们得到和我一样的教育机会,我坚信他们也一定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事情。”段孟宇在给FT中文网的供文中写道。
今年8月,她就要到哈佛开始新的学业和人生。段孟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她只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名幸运儿。
郑洪也认为,段孟宇不是特例。如果社会各界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还会有更多的段孟宇出现。
蒲公英中学旧校区有一棵玉兰树,种了十年后第一次开了花,师生们激动得又拍照又写诗。如今,学校准备把这棵树移到新校区——他们眼中“硬件设施齐全,跟公立学校一样”的地方。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95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