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转自博讯网
徐文立:「人类正常社会秩序」系列节目专访 第四集
中国平等观的缺失 民营企业家惶惶不可终日
徐文立著《人类正常社会秩序概论》增订版·免费下载阅读
https://www.cdp1998.org/download/2018060301pdf.pdf
在上集节目中,徐文立先生介绍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生而平等”的观点。“人生而平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伟大的真理,正是这个伟大的真理,像火炬一样照亮了人类文明的道路,并最终带来真正和谐和大同的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绝对平等观?为什么当今民营企业惶惶不可终日?如何才能实现民族和谐相处?
1.中国思想家关于人生而平等有哪些论述?
中國大陸巨變在即,任何大變局,一定要有新思想、新觀念先行。所以,我才不斷地接受有關我的書傳遞的非共產的、非階級鬥爭、也非「現代化」的「正常化」新思想、新觀念的專訪。
我在《徐文立視覺》說過:中國反對派人士當今,面對的是雙重使命:結束中共的專制,同時要提醒西方民主國家的所謂的「政治正確」和「現代化」有了太多的不正確:
一,起碼「均富」不可能;
二,所謂「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在拖垮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中國的「霧霾」既是對中國所謂「現代化」的警告,也是對全人類的警告! 新時代應該有新思維、新辦法。
消解專制主義、共產主義和福利主義的辦法,就是力主「人,生而平等」、「人,生而有差異」,「人,生而不完美」需要「法治」······所以,我16年在中共獄中思考的結論是: 中國的未來不應再是所謂的「現代化」,而是「正常化」:
1)人,生而平等;
2)人,生而有差異;
3)人,生而不完美。
「正常化」新思想、新觀念淺顯易懂,又沒有了赴湯蹈火的危險;只要有了常識,就知道何為「正常」,何為「不正常」;把「不正常」改為「正常」就可以了;一時改不了、改不好,慢慢改,急是急不來的;堅持不懈,滴水石穿,總有一天會改好,就好了。
中國大陸至今沒有踏入憲政民主的殿堂,雖然必定有它文化上的缺失;但是作為綿延不絕數千年歷史的文化支撐,我們是不能採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中國文化、哲學的全面、深邃和廣博,是不容賚疑的。所以,我獄中這本書就是從探詢孔孟之道開始,才發現了孔孟之道暗合「人類正常社會秩序」的奧秘。
高瑞泉先生在《自西徂东:平等观念史的西来脉络》一文中,認為:「儒家一貫有對社會財富分配貧富懸殊的批評以及基於性善論的『聖凡平等』論,後者與道教認為『普得濟度』、佛教的人人能成佛一樣,都包含了某種『平等』的形上學。無論成聖,還是得道、成佛,都意在追求絕對的存在,因此平等是泯除一切差別的超越的境界。就其超越的境界而言,我們可以稱之為高調的平等理論。泰州學派將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發展為『滿街皆是聖人』的斷語,性分平等已經從成聖的可能性,演化為存在的真實性。」當然,我認為,這也膨脹了一些人的「自以為是」。
王康先生特別強調:中國聖人孔子向往「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亞聖孟子則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呼籲「民為本」。
《論語》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教無類」、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兼天下而愛之」每個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墨子》,都是最為典型的平等、平均觀;南宋鐘相說:「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如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明末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這些與墨子所講的「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等是相通的,同時也夾雜了平均主義的因素。
然而,古人也懂:「均比不均更加不利於公平和社會安定而已。」「古人視野局限性,按字面理解沒有問題,現代人再按字面理解就說不過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機會平等,而不是分配平均,村裏財產就一頭牛,均分牛,誰去耕地?如果每人都有獲得耕牛使用的機會,答案不言而喻。」
洪秀全則要利用「平等」來改變世界的現存秩序,提出了其社會行動綱領《天朝田畝制度》,要建立以平均分配土地為基礎的絕對平等的社會,即實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好壞各半、全國統籌、豐荒相通,其最終目標是「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太平天國的「平等」烏托邦在雙重意義上失敗了:在理論上,借助神學的方式來論證平等之價值,不能被中國士紳所接納;在實踐上,不僅《天朝田畝制度》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而且其領導層的特權和腐敗,這種「虛擬公有」烏托邦,最後一定是專制者和利益集團們的「最私有」,如同今日之共產黨的「專制特權經濟」,制造了包括神權政治在內的新的不平等。
孫中山先生說:「吾人今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何謂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之主義是也。民族主義即世界人類各民族平等,一種族不能為他種族所壓制。······民權主義即人人平等,同為一族,絕不能以少數人壓制多數人。人人有天賦之人權,不能一君主而奴隸臣民也。民生主義,即貧富均等,不能以富等[者]壓制貧者是也。」但是,孫先生的「貧富均等、即均富」主張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不予詳述。
明代思想家呂坤和我的「正常社會三原則」比較接近,他在《呻吟語•治道》中看到,公平之「平」的意思不是讓社會沒有差異,而是各就各位: 「平之一字極有意味,所以至治之世,只說個天下平。或言: 『水無高下,一經流註,無不得平。』曰:『此是一味平了。世間千種人、萬般物、百樣事,各有分量,容有差等,只各安其位,而無一毫拂戾不安之意,這便是太平。如君說則是等尊卑貴賤小大而齊之矣,不平莫大乎是!』」可見,無差別的大同不切合實際,社會不是「均等」,而是「差等」。
我們不可妄自菲薄,中國古代、民國能出大師,當代雖然鳳毛麟角,也有了王康先生、王學泰先生大師群體······。
下面,特別想在此簡單介紹一下王學泰先生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是中國儒、道、釋主流之外的「第四教——清末民國時,稱之為『小說教』」,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半邊天,有那麼大?是的,有。······;
儒、道、釋 :中國古代,識文斷字的人數有限,所以懂得儒學的人也極其有限,當然通俗讀本「三字經」卻是相當普及;道學汗牛充棟,失意文人、官員隱居山林,雖接地氣,但是傳播有限;佛教崇拜者眾,懂得大乘、小乘又有幾人?
其實,中國的民間無數的說書、戲劇,即「唐朝」後打破「街坊制」的「宋朝」開始的「小說教」,反而是中國文化主要的傳承者,也是江湖義氣、平等兄弟的傳揚者。農民起義中的遊民和遊民文人曾經大行其道。
2.中外平等觀的根本差異、或曰中國平等觀的缺失是什麼?
1)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必有它自然的道理,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土壤細密、太平洋季風,讓中國中原地帶最適合農耕、宗法社會(社區自治至1949年與之相適應——家庭樹——基因、胎記——打開中國的鑰匙——保護、抑制(王學泰先生《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有述)
2) 中外平等觀的根本差異、或曰中國平等觀的缺失是什麼?及美國(為什麼強大)四個故事:
(1)1935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一位老人家無奈偷竊麵包為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按理说,一位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可是出席旁聽的市长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50美分。市长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比如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上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上的契约。善,并不仅仅是一种跟冷漠、残忍、奸诈、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
美國人說我們订有契约的,那是來自《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是前往北美洲新英格兰殖民地的102名英国清教徒在上岸之前,其中的41名成年男子于1620年11月11日在五月花号船上签订的——在 神的面前是平等、大家應該相互照應的弟兄姊妹。
(2)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小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距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Ulysses SGrant)陵墓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這孩子的坟墓。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此处,在缅怀格兰特的同时,也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那一份延续了200多年的契约揭示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3)壯觀、肅穆到讓人想哭的華盛頓DC的阿靈頓公墓——南軍李將軍家族後代——訴諸法律討回公道和賠償——再奉獻社會作為國家公墓。
(4)我的好友在美國投訴他服務的鐵路警局「歧視」的成功案例。
中國未必沒有守信的故事,但是至今卻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中國人先賢們可能從「根」上就勿略了人作為個體的「位格」、「尊嚴」上的平等,而側重物賚和財產上均不均衡。
3) 中西方平等觀、均富觀根本差異在於,當然也談不上優劣,值得學習:
(1)西方的契約精神來源於基督教的《舊約》:神與亞當之約、神與挪亞之約、神與亞伯拉罕之約、神與摩西之約······;
(2)平等來自「造物主」,而不是父母,更不是政府、國家;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讓每個個人可以直接和 神對話,「去」中心化;
(4)中國也沒有形成西方從洛克開始的系統的人人平等的「人權理論」。
(5)這一切是「契約」,是「法治」,沒有任何一個個人、或者政黨可以凌駕人民之上、是「法至上」。這才可能真正「位格」上、「個人尊嚴」上的平等。
3.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消灭私有制与当今民营企业恐慌?
略
4.有人称迫害维吾尔人固然侵犯人权,但刑事案件大大下降是事实。您的看法?
略
徐文立先生指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并非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有许多深刻论述。但中国古代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都是虚幻的乌托邦,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人人平等。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家对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心存余悸。中共对维吾尔人的残酷迫害和文化灭绝就是对人生而平等原则的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