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主党黑龙江省腐败观察: 拆解黑龙江卖官链(4)

2021年02月13日 综合新闻 ⁄ 共 86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张学海转自《财经》杂志

微观分析:

韩、马、李三层次卖官黑幕
卖官市场的上游延伸,形成卖官保护伞;卖官市场的下游拓展,形成可持续的卖官现金流
“卖官行为”之所以存在并且体系化、程序化,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微观基础,对官位的市场需求、供给和市场扩展,都有其相应的内在逻辑。

首先,供求(特别是供给)的存在才能使买官行为成为“有效需求”,官位买卖才得以发生;当这一市场扩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官位才能真正成为市场标的,按照连续交易的形式找到 各自的均衡价格;否则,卖官将仅仅停留在潜在需求的层面,或者仅仅是偶然发生的个例——如裙带关系、任人惟亲、提拔后表示好处等等,而非事前明码标价的 非标准化交易形式。

这一点,从韩桂芝-马德-李刚为代表的黑龙江三层次卖官黑幕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1.市场需求:升官与保官
官位买卖毕竟是违背党纪国法和官场基本游戏规则的地下交易形式,因此,它与任何地下交易形式一样,由于不可能存在一个公开拍卖市场,买卖双方的相互寻找、交易撮合以及均衡价格的形成是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交易的最终达成是一个“惊险的跳跃”。

据此,供求关系分析是卖官交易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从案件显示的情况看,“升官”和“保官”是官位需求的基本面因素。 由于众多官位掌控着稀缺资源的控制和配置权,这一需求无疑客观存在,无论省、市、县三级均是如此。

表一显示了韩桂芝、赵洪彦、马德、李刚等在各自的任职期间主要卖官事件。 买官者的目的无疑是获得提升或保住现职,买官需求在某种吏治背景下十分旺盛。

需要指出的是,升官和保官无论在健康的官场抑或贪墨的官场都必然存在,这不足以构成官位买卖市场的形成。 因而,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供给机制,以及市场的存在性和均衡价格形成机制。

2.市场供给:官位的垄断性决定权和收益权
分析案件可以发现,韩桂芝的卖官行为全部发生在其担任组织部长、主管组织人事工作的省委副书记的12年间;而赵洪彦和马德的卖官受贿行为全部发生在二人担任绥化地委 书记以及绥化市市委书记期间。 也就是说,在成为省级组织部门“一把手”或地方“一把手”之后,官员才拥有了卖官的权力。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