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海转自《财经》杂志
经济学效应:
30万元买下县委书记之后
“贫困-腐败恶性循环”,“劣官驱逐良官”,这是卖官现象丛生的直接结果
卖官行为在黑龙江省绥化这样的地方发生并非偶然。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城市,绥化可获巨额收益的寻租机会并不多。 在上文所述的体制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官位买卖很自然地成为最具备超额利润挖掘潜力的市场,因而也成为寻租、寻利的重点领域。
但是,官位买卖造成的“劣官驱逐良官”效应,却直接导致了两大经济效应:一是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的“贫困-腐败恶性循环”问题;二是行政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作为 委托人的公众最终丧失了委托权,其政治和经济生态环境相应变得十分恶劣。
1.发展经济学效应:贫困-腐败的恶性循环
越是贫困地区,行政权越是成为最主要的经济与社会资源配置权,在体制转型和市场机制引进过程中,加上因“天高皇帝远”而缺乏监督的背景下,从供给看, 卖官成为最便捷的生财渠道;从需求看,买官成为最便捷的掌控资源并以此获利的投资手段。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的青年学者孙天琦等人的一项比较研究显示,改革开放25年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居于全国最后一位,按1978年不变价格 计算,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3%和4.87%,远低于全国和该省所在的中部省分平均水平。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则更为糟糕。 1978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领先于全国,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8.74%和107.58%;但到了2003年,两项指标分别为95.68%和85.51%(见表三) 。
虽然不能简单断言经济发展落后完全是买官卖官者之过,但经济水平低下却必然造成三个基本后果:
一是企业和市场发展滞后,资源配置权集中于官员,致使当官成为具有相对优厚回报的投资手段;二是收入低下导致的投资不足,使官员腐败无法分散到其他寻租领域,竞争官位成为 主要寻租模式;三是经济落后致使企业、公众的经济地位不足以与政府官员形成对等博弈关系,投资(特别是外资)增长较慢造成政府没有任何积极性推动自身的政务公开以改善投资环境 。 这导致来自市场和公众的监督能力相对不足,当官成为不受监督并可大肆纳贿的良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