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不公正问题观察:“留守儿童”家庭现状:团聚少问题多

2018年10月30日 综合新闻 ⁄ 共 121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王春环转自博讯网

中国“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日前公布的有关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白皮书显示,40%的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最多见两次面;而远离父母的爱与关怀,使这些儿童自我评价不高、常被负面情绪所裹挟、掩藏真正的自我,并更早地呈现对父母的叛逆情绪。

位于中国北京的“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10月16日公布了《2018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该《白皮书》的有关调查始于去年12月,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样本总数为11126份。对留守儿童的愉悦、平和、烦乱和迷茫四个方面的情绪状态进行了系统而持续的调查研究。

《白皮书》指出,在2018年有关调研样本中有3415名留守儿童,而其中约40%一年只能与父母见面最多两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不超过4次;留守儿童在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精神依赖和行为依附方面,得分都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五年级留守儿童对父亲的行为依附呈现负值,比非留守儿童大约早一年对父亲产生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而在核心自我评价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和半留守儿童;在情绪状态方面,留守儿童的愉悦状态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位于美国纽约的中国劳工观察组织的研究人员伊莱恩-陆女士指出,这些年来,外界得知了许多有关留守儿童可悲状况的报道,而他们的父母也是为了谋生才出门打工。中国的农民工和他们留在乡村的诸多留守儿童都是受害者:

“中国留守儿童的数字很高,而如果这些孩子一年最多只能见到父母两到四次的话,那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无疑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他们的父母也是不得已才出门打工的。因此,农民工和他们留在乡村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还指出,留守儿童怨恨的不是父母的“外出”,而是父母对他们的忽视。而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善于将真正的自我掩藏起来。

《白皮书》的有关调研发现,常回家“看看”孩子,不如多给孩子打电话。需要与孩子进行高频次和高质量的电话沟通。此外,母亲与留守孩子多联系,也有助于促进孩子与父亲关系的缓和。

刘新宇在接受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界面”的采访时透露,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以及乡村空心化问题,要从根本上根治这个问题确实很悲观,中国的二元体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破除的。

美国中文网络新闻平台博讯的主编韦石也认为,农民工和留守儿童问题都是中国体制问题,尤其是户口制度的产物:

“我认为这都是中国的体制设置造成的,中共实行多年的户籍制度,以及后来的圈地做法,都是农民在农村没法谋生,不得不出门打工,导致一大批留守儿童的产生。”

据《2018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介绍,“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户籍未成年人。”据中国民政部今年8月底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

来源:RFA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