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转自博讯网
国全国性大报18日在头版侧重报道的话题各不相同。《费加罗报》和《解放报》均以大版篇幅报道日前在西班牙发生的两起恐怖袭击事件;《世界报》继续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日益孤立的困境以及德国总理默克尔谋求第四任期的竞选活动;财经报刊《回声报》重点综述法国就业市场转好的种种迹象;此时正是盛夏暑期,天主教报刊《十字架报》聚焦法国人野营度假方式的兴盛;法共《人道报》着重关注旅游业肆意发展给欧洲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中国有关的话题有:《解放报》驻香港记者发表长篇报道,关注香港艺术界人士所面对的北京对香港经济与文化控制;《费加罗报》暑期“重大国际社会新闻事件”连载今天回顾2011年英国商人海伍德之死引出的前中国政治明星薄熙来倒台事件;该报文化版介绍了法国南方普罗旺斯附近的园林雕塑设计作品,特别是其中中国旅德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如意路(Ruyi Path);《十字架报》暑期“法国企业家在中国”连载,今天介绍了在中国出售得康氧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的青年企业家Pierre Guitton
2017年是香港主权回归北京20周年,《解放报》驻香港记者走访艺术界人士,关注香港日益收紧的文化与艺术自由创作空间。艺术家黄国才向记者表示,在香港,暴力与束缚的程度当然不像在中国那样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还像以前那样自由。《解放报》文章写道,主权回归北京20周年之际,香港与祖国母亲的关系紧张,自2014年的民主运动之后,这种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触电般的紧张。北京拒绝在真普选问题上让步,在港人中引发怀疑、失望,每一次北京对当地事务的干预都更增添港人的不安。雨伞运动之后,香港的艺术创作开始越来越多地承载着这些紧张关系,折射着在亲北京与亲民主派之间,、身分认同问题上越来越撕裂和敏感的香港社会。多名艺术界教授介绍说,批评的声音通常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通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或者对港英时代历史的追寻表达出来,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公开批评中国政权和中国人。黄国才2015年为国际特赦而作的控制装置作品就直接受香港铜锣湾书店5人失踪事件的启发。他表示,我们以为自己有边境的保护,但这些书商被绑架事件表明我们已不再安全。从学校,到商界,到政治领域,整个制度,整个社会都在一点点地被中共的宣传渗透。这种渗透甚至延伸到家庭,政治话题成为敏感话题,往往引发家中争吵。
这篇文章写道,出版界和媒体也感受到恐吓。作家俞若玫认为,这两大领域已经被北京的势力占领。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时,她为《明报》撰写专栏,当时还热情很高,她可以想写什么写什么,但现在不能了。在五毛党的围攻下,她已经懒得花费时间去面对他们评论。发表作品变成了一种押宝,那些如今已经被北京控制的主要出版商都自我审查。压力以及当局对民众的监控改变了整个社会和它的文化以及价值,扩大了身分认同以及生命力的丢失。在中央政府对香港事务的直接干预之外,港人也越来越担心北京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渗透。香港一向以宽松的税收环境、美食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店闻名,如今香港希望弥补在文化领域的不足。艺术市场于是蓬勃兴起,画廊不断涌现,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新计划,但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港府都不想招惹北京不高兴。这使得港人疑心重重,一场音乐会被取消,立即有人批评是审查。年初,港府宣布在香港开设故宫文化博物馆计划,立即有人称这是在洗脑。
这篇文章介绍说,在这样环境下,艺人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但那些自认仍然能自由创作的人也承认,各个机构可能确实会考虑哪些内容可以展示,哪些不能。倘若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资金就会被切断,这就会殃及到艺术家。伍韶劲向《解放报》记者表示,不必过于直率地表达,因为这等于是火上浇油。应当以更抽象的方式,提供一个冥想的空间,去挑战各种意识形态。但艺术家和艺术研究人士Wen Yao向记者表示,虽然有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压力,但最大的问题是自我审查。
法广RFI 瑞迪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