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华转自日经中文网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通过日文媒体得知一名留学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时说:中国雾霾很厉害,出门要带口罩,到了美国感觉美国空气清新,不需要带口罩,不仅如此,美国的言论比中国自由。云云(大意)。没想到这一番话激起了千层浪,可能是有人把这个留学生讲话的视频上了网,惹来很多人的批评,甚至是谩骂。而另有很多人则认为她说了真话,说得很好。更有一些人为这位大胆的女留学生的前程担心,劝她不要回国了,就此留在美国得了。
说实话,这是一段极其普通的讲话,是个人的感受,应该并没有冒天下之大不违。中国的主要大城市里的雾霾是否严重有PM2.5的实际观测数据为证,中国的言论空间比40年前有明显改善,但是否令人满意,你知我知。这位女学生到美国留学,把个人的感受直率地说出来应该没有犯大忌,因为说的都是真话,而且不涉及政治。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兼听则明。一个国家里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结果一定是悲剧。去年是文革开始50周年,文革结束40周年,那个黑暗的年代的人和事不应该被忘却。那个年代,居民区都有高音喇叭,每天早晚都是播放的同样的政治宣传和伟大领袖的英明教导。而当年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民生活都每况愈下。似乎唯一支撑中国人精神的就是一种空泛的乌托邦式的宣传。我不懂朝鲜话,但我相信今天的朝鲜人民过着我们40年前的同样生活。
有学者研究,为什么有的民族、或国家振兴了,而有的国家就渐渐衰亡了?他们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亡关键看其有多大的包容度(inclusive)。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中国的习主席到场发表讲话,号召推进全球化。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内含就是包容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今天的全球化和中国的古人提出的兼听则明是同样的意思。
那么,这样一位中国的女学生把自己在美国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为什么不能得到包容呢?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批评她的观点,但不可以谩骂,不可以扣帽子。当年,法国学者特克维尔到美国考察美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将其看到的写成了一本书《美国的民主主义》。那么,我们中国人有没有同样的宽容心呢?大千世界里的万物都是多面体,你观察到的和我看到的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才要兼听。
当然,我不能不说:这位女留学生可能犯了中国社会的大忌,那就是家丑不可外扬。中国人不愿意听批评话是有传统的。70年代,文革后期,有一个意大利人叫安东尼奥尼,应该是一个电影导演,得到周恩来的邀请到中国来摄影采访。我想周恩来的原意应该是希望通过这位意大利人的镜头向世界传达一个信息:中国社会很稳定,经济在发展。实际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频于瘫痪,社会也极其不稳定。
但事与愿违,这位意大利导演拍摄了很多中国的阴暗面,比如他的镜头里出现了城市里穿着破破烂烂的拖大粪车的工人。我在国外的视频网站上看了这部纪录片,应该说这部纪录片是今天研究文革后期的重要史料。但当时中国人非常不能接受这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纪录片。等他离开中国,中国人就对他群起而攻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批判安东尼奥尼的运动。
其实,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是否有宽容心,那要看是否有度量和自信。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人跑去跟一个爱骂人的台湾作家说:“你跟我们大陆的那个爱骂人的作家差不多”。这位台湾作家一听就不干了:“他能跟我比吗?我骂的都是能让我坐牢的人”。后来这个传话者把此话告诉了那位大陆的作家,这位作家不急不忙地回答:“我也敢骂能让他坐牢的人,他也敢骂能让我坐牢的人吗?”这个富有寓意的段子也有美国和苏联的版本。
话扯远了,还是回去谈谈那个留学生的谈话。我们这些在国外生活时间长了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电台和电视台报新闻,主要是good news(正面新闻),可是,国外的媒体从来不报good news,都是bad news(负面新闻)。本来呢,新闻的主要职能就是批评和监督,但在中国新闻的职能是宣传、歌颂和正面引导。所以,这位中国留学生犯了一个大忌: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她是否就应该就此留在美国,我想这是她个人的判断。我个人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虽然颇有不如人意的地方,还不至于把她弄去游街戴高帽子。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要批斗批判的人就太多了,没准被批斗的人不比批斗的人少啊!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