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华转自 BBC中文网 作者:
當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第一次見到陳竟明教授的時候,難以想像這里正面臨著一場環境災難。我們的對話發生在一個生機勃勃的春日早晨,在香港新界綠意盎然的大學校園裏。在綠樹之間,我看到了摩天大樓凝視下閃爍的港口和後面層巒疊嶂的群峰。視野內連一個廢棄的塑料瓶或一張廢報紙都看不到。
但是表面是具有欺騙性的。香港表面上也許是乾淨的,但是其公共服務部門正在為抑制垃圾問題而疲於奔命。儘管已採取行動,但是香港仍然在 2015 年製造了 3,700 萬噸城市垃圾,達到了近五年來的最高峰。香港已經循環利用了 13 個垃圾填埋點,現在被重新改造用作停車場、高爾夫球場,以及運動場,只有三個填埋點仍在開放中。按照目前的速率,只需短短幾年這幾個也將被填滿。陳竟明說:"如果香港以這種方式繼續下去,我們到 2020 年將達到極限",香港環境保護署支持這一估測。
陳竟明是一位環境科學家,也是香港新民主同盟黨政治家之一,這樣的閲歷使得他對解決這一城市頑疾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和技術困難擁有獨特的見解。"我們正在朝著非可持續性城市化的方向發展,"陳竟明說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誘惑,它可以作為其他國家/地區的一個警示,因此全世界的環境學家都將密切關注香港的下一步發展。
香港這個 2,000 平方公里(772 平方英里)的小島上生活著將近 700 萬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密度第四的城市(僅次於鄰近的澳門,以及新加坡和摩納哥)。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幾乎沒有空間再用來建造新的垃圾填埋點。
香港的旅遊業更進一步增加了這種壓力。隨著這一地區的工業向中國大陸轉移,香港積極吸引更多的大陸遊客來促進其經濟發展。香港如今每年新增大約 6,000 萬遊客入島(幾乎是永久居民的七倍),其中 70%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的美食和購物中心都是主要吸引力,這意味著這些遊客每人都會製造大量的食物垃圾和包裝垃圾。"我們需要吸引遊客來發展經濟,但是這樣做同時存在弊端,"陳竟明表示。
香港的"自由經濟體"形態意味著政府並不願意施行可能影響貿易的法規,這就加劇了這些問題的發展。"香港志在成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因此政府官員會盡量不以任何方式對我們的生產線或顧客行為進行干預,"陳竟明指出。因此,目前香港很少有針對產品包裝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其他任何可以減少垃圾的措施。
綠籬行動
與許多其他國家/地區一道,香港曾經一度將部分垃圾運送到中國大陸進行循環利用。儘管大陸企業可以循環利用電子產品中的廢棄金屬、塑料和稀有金屬,但是那些垃圾中也常常伴有污染性的無用殘留物(包括食物和藥品垃圾),因而為大陸城市帶來了進一步的環境問題。因此,大陸政府決定禁止進口未經處理的材料,即採取所謂的"綠籬"行動,希望其他國家/地區對其材料進行清理再出售其中有價值的部分。
遺憾的是,香港自身尚未建立足夠的回收廠來應對這一政策的變化。"因此,原本應該送往大陸進行處理的廢棄物現在只能放進垃圾填埋場,"道格·伍德靈(Doug Woodring)說道,他是一位環保活動家,也是海洋恢復聯盟的聯合創始人,我在結束了與陳竟明的交談之後拜訪了他。
結果就是,儘管已發出多次預警,香港的城市垃圾在過去五年還是在持續增長,所以政府需要盡快採取行動,以免所有的垃圾填埋場都被塞滿。
其中重要的一步是推出"垃圾收費"政策,當地居民每扔一升垃圾應繳納 0.11 港幣(約 0.01 英鎊)的費用。新法規已於今年早些時候頒布,將於 2019 年起執行,《南華早報》預計每家每月將需要交費 33-54 元港幣(約合 3-5 英鎊)。法規的支持者指出,台灣的台北和韓國的首爾這兩個城市都通過類似的計劃減少了 30% 以上的垃圾處理。
香港環境保護署也在積極行動,計劃在大嶼山(香港最大的島嶼,位於香港東南部)投資 100 億元港幣建立焚化爐工廠。通過焚燒,垃圾的體積將縮小至約十分之一大小。儘管如此,根據陳竟明的預計,可以焚燒處理的垃圾仍然有限,僅約佔 30% 的城市整體垃圾。該解決方案還遠未被當地民眾所接受,他們對於由此可能帶來的空氣污染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陳竟明更為支持在大嶼山建立一座食物垃圾處理廠的計劃,這種處理廠將能夠回收機場附近商用廚房的垃圾。他指出園藝家們近來從遙遠的荷蘭引進了大量的花園堆肥,而實際上分解的食物殘渣就是天然的肥料來源。這種處理廠還能產生沼氣作為汽車燃料。"粗略估計,我們需要 20 座這樣的處理廠來處理我們的食物殘渣。"陳竟明說,"但是我認為這麼做是值得的,因為我們需要盡量對可用的材料進行循環利用。"
香港還可能從未來的電子垃圾"升級回收"工廠中受益,製造商通過這一模式將有用的原材料提取出來進行出口,有可能會為未來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但是這些計劃需要政府進一步的支持,包括制定更好的制度來強制家庭和企業在垃圾收集前從源頭將食物、塑料、玻璃等不同的垃圾分類。"現在還缺少這方面的行動,"陳竟明說。
要在收集之後對來自如此多人口的大量垃圾進行妥善分類非常困難。"問題就在於,現在食物、油脂、以及紙張、塑料等所有的垃圾都放在一個袋子裏,這麼做讓所有的垃圾都失去了價值。"伍德靈說道,"即使只把幹垃圾和濕垃圾分開,對於任何想要從中發現價值的人來說都會容易很多。"
伍德靈希望民眾和企業都能計算"塑料足跡",類似於計算溫室氣體排放的"碳足跡",以便人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製造的垃圾。"因為如果你不知道你所面臨的情況,你就不知道如何進行處理。"
正如陳竟明和伍德靈都指出的,環境措施並不會為香港當前的商業帶來挑戰: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生財之道。例如,伍德靈指出太平洋咖啡(香港無處不在的美式咖啡館)近期實施了自己制定的回收計劃,顧客可以將用過的蓋子退回來換取一次免費續杯,不僅幫助商家收集了可回收材料,還提升了顧客忠誠度。他說,截至目前,類似措施在香港還很少,但是至少在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我們的對話過程中,陳竟明的焦急顯而易見:他說,問題已經出現了至少十多年,但是進展卻非常緩慢,只有無休止的討論,卻缺乏果斷的政策。"我們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由於垃圾持續泛濫,如今已無法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