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明转自中文网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工资水平均低于男性,女性在就业和晋升过程中都受到限制。对此,有专家希望女性要加强自我权利意识,勇敢对歧视行为说不。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如何消除歧视、倡导公平,却是一件颇令人头疼的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类歧视虽然明显但难以取证,比如用人单位不愿意用女生,但不会明说,而会找一个理由拒录。学生虽感觉自己被歧视,但维权十分艰难,而且学生也很难在维权上投入大量精力。因此,希望女生加强自我权利意识,从治理逻辑上而言是正确的——女性权利意识增加,如果注意收集在就业中遭遇歧视的证据,积极维权,有关部门根据事实对用人单位进行查处,那歧视就会得到遏制,但落实到现实却很困难。在笔者看来,维护学生平等就业权利,一方面需要女生增加权利意识,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成立学生公平就业促进与维权中心,以帮助遭遇歧视的大学生维护权利,同时通过学校代表学生与用人单位打交道,促进用人单位转变观念。
记得多年前,深圳某银行招聘,要求应聘者必须毕业于“211大学”。深圳大学学生写信给时任校长,校长回复安慰学生称:银行的招聘人员素质低,不必在意。第二天,校长让学校财务处撤回深大在该银行的所有存款,并表示如果这家银行再不改,就号召深圳大学20000多名学生的家长,把存在这家银行的钱全部取出来。随后,涉事银行很快修改招聘条件。这件事是学校反就业歧视的典型案例,如果只靠学生个体维权,银行几乎不可能修改招聘条件,但通过学校发声,效果就不一样。
如今,高校都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其职责就包括促进学生合法就业、公平就业。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可能遭遇的歧视问题,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可以专门建立学生公平就业促进与维权机构,给所有大学生介绍就业中可能遭遇的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等问题,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同时接受学生举报,由维权中心聘请的律师与学生一起维权。或许有人担心这会增加学校负担,“搞僵”与部分用人单位的关系,但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是就业不公平。因此,通过各高校的努力,促进学生公平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反就业歧视,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高校的事。如果一个用人单位有明显的就业歧视,高校还不敢“得罪”,那歧视现象只会更加严重,而这也与高校所倡导的平等精神不符。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中,能获得来自校方的具体反歧视支持,那么反歧视就不会只限于个体的维权。更重要的是,当高校建立公平就业促进与维权中心这样的机构后,也得审视自身在招聘人才时,是否有学历歧视等行为,从而带头反歧视。这也是加强学生权利意识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针对就业中遭遇的侵权行为,包括虚假招聘、霸王条款等,现在已有一些大学生主动在论坛、微信群里,列出一些侵权企业黑名单,以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对于就业歧视,高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引入黑名单制度,可以根据学生的举报,基于学校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调查,发布就业歧视黑名单,让这些用人单位不但因制造歧视而受行政处罚,同时付出自身社会形象受损的代价。(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