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网络自由观察:雾霾天儿童医院哭声一片 家长:日子总得过下去

2017年01月06日 综合新闻 ⁄ 共 255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余大江转自网易新闻

雾霾天儿童医院哭声一片 家长:日子总得过下去

2015年1月5日,北京,雾霾橙色预警。

突然的一场雪,让低空的天气看起来好了一点;如果不抬头,似乎能骗过自己:这里的雾霾没有那么重。

提到污染,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今天的儿童医院,哭声轻易盖过了消毒水的味道

呼吸科的门诊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雾霾给流感高发期蒙上更加恐怖的色彩。

15点,地下一层的餐厅坐满了人。桌上出现最多的食物是方便面。简单又热乎,是多数人的最优选。林先生带儿子来这里连续吃了三天的泡面。问起爸爸的职业,11岁的小宝骄傲地回答:“我爸爸是造飞机的”。

作为一名航空工程师,林先生的家庭收入算是比较高的。扎根北京十余年,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他原本是满足的,但愈演愈烈的雾霾打破了这一切。

“06年我在北京的时候,蓝天白云,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孩子越长越大、越来越野,我反而要把他锁在家里”,仅仅几年,林先生想不到变化会这么大,“外国治雾霾,都是几十年的功夫,想想我是真害怕啊”。

尽管有着担忧,身边的朋友也有逃离的,他却坦诚从没考虑过离开北京。“我的老家在日照,原先是个环境多好的地方;现在建钢厂、搞工业,一塌糊涂。到哪儿都躲不过去,不如留在这里,毕竟是首都”。

16点,咨询台前人来人往。窗口贴着通知,“今天的号已满”。和明确的指示对应的,是旁边人工窗口前排队的人。很多家长仍然在问:“今天还能不能加个号”?

吴先生身材魁梧,怀里抱着五个月大的女儿,在椅子上等待着拿检查结果的爱人。他高中毕业就来了北京做物业,兢兢业业工作10几年,成为中层领导。女儿的出生让他惊喜,也让他担忧。

“我老家是石家庄的,在北京工作;以前没重视过什么健康问题,就想着拼命挣钱”,他看看怀里熟睡的女儿,压低声音说:“但孩子出生以后不一样了,我担心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家都喊着逃离北京,可我能去哪儿呢?老家的空气比北京还要差劲。”

女儿几个月大,经常咳得发不出声音来。吴先生说,他能做的就是挣更多的钱,给家里装更好的空气净化器。

17点,住院部的三层一片沉默。这里是呼吸科的病房,无菌病房把很多人的目光隔离在外。已经过了探视时间,不时有家长来到门前,透过狭窄的缝隙往里瞧。我试了很多次,什么也看不见。

病房对面的楼梯口铺着几张硬纸板,三三两两的家长静静地坐着。住院部的孩子们,病情更严重,多是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问题。“肯定是因为雾霾生病的”,一个家长言之凿凿,“以前我不了解雾霾,这下真是后悔也来不及,早知道……”。

往下的话,他没有说,只是叹了一口气。

18点,呼吸科的门诊前,抱着孩子的人来来往往。抱着孩子奔忙在不同科室前,哪怕年迈的老人,也没有停下歇一歇的。

怀里抱着孙女,刘奶奶在长椅上等待着去拿结果的儿子,一旁是家里的保姆在陪伴。她是吉林人,退休后跟着唯一的儿子在北京生活。

孙女的检查结果还没出来,但彻夜的咳嗽,应该和呼吸道感染脱不了关系。雾霾越来越重,她们一家在商量着到海南买个房子,“孩子们工作忙,我带着孙女过去,孩子太小,不能受这罪”。

19点,输液大厅里仍有近千人。哭声、咳嗽声此起彼伏,这里没有隔离,像嘈杂的候车室。问过去,他们来自北京、廊坊、唐山、石家庄、日照、朔州……

从朔州赶来的这对夫妇,今天刚到北京。他们都在电力系统工作,在当地收入算不错的。“我们做的是火力发电,挣的是烧煤污染的钱”年轻的爸爸说,“眼下孩子得病是呼吸道感染问题,是污染造成的。唉,我总觉得自己在害他。

朔州刚发了雾霾的黄色预警,那里的坏天气又要持续很久了。

20点,楼梯拐角间。年轻的爸爸在帮孩子举着输液瓶。屋里太热,他们出来喘口气。

孩子不是第一次生病了,自从去年雾霾越来越重,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往医院跑上一遭。“女儿马上念幼儿园了,我现在选学校最看中的就是有没有防霾的设备”,举着输液瓶的爸爸回答,“我们老百姓,不能说走就走;只能是待在哪儿,就尽可能多一些防范措施。”

21点,拿着诊断证明,这对从外地赶来的家长,带着孩子匆匆走进输液大厅。

匆匆而来的,还有他们:

四岁的又又,已经发烧好几天了。连着几天的咳嗽之后,诊断结果是肺炎。问她天空是什么颜色?她说“我不认识天空是什么颜色,太难了,我还没有学到。”

谈及雾霾,又又的爸爸情绪激动。他组织了个家长委员会,众筹给孩子的教室装了空气净化器。“以前听说有学校装了防雾霾的房顶,我还挺反感,小孩子嘛,就是要多锻炼,不能太娇贵”,他看了看身边的孩子,“现在我后悔没早点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孩子咳嗽好几天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留下什么病根儿。”

把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包裹得严严实实,每个家长都想把该死的雾霾拦在门外。这一家人选择留在北京的雾霾里,年轻的妈妈还记得APEC蓝,"一代人的健康远远重过工业发展的分量",她相信雾霾能治好

面对逃离的问题,她很坦诚,北京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无法割舍。

老家在鞍山的爷爷说,自从孙女出生,他就在北京帮忙照看。雾霾越逼越紧,他很庆幸家乡的房子还留着。儿子、儿媳落户北京,工作稳定,也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别的我管不了,我就是想把孙女带回老家躲躲霾”。

围绕“孩子在哪儿上学”这个问题,这一家人已经争论过很多次了。把孙女带到外地,可躲到什么时候能回来上学呢?每个大人,都回答不出来。

在门诊室的外面,李先生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戴上口罩。

他说家里装了两台空气净化器,也备了很多口罩。“空气我管不了,政策我懂得少,但家里能给孩子的,一样都不能落下。

在这里,没有那么多决绝的逃离。在衡量了金钱、工作、社交等很多因素之后,更多的人仍然留在了这里。

排了很长的队,终于被叫到号。“日子总得过下去”,匆忙中,戴口罩的爸爸留下这样一句。

我在儿童医院采访的同时,北京的家长们都在呼吁为学校安装新风和净化器;也有很多家长自发组织、自行购买净化设备送到学校;北京市教委回应: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已部署试点;北大教授呼吁全国人大成立一个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推动雾霾治理……

“新年刚刚开始,我孩子就咳嗽发烧。尽管这可能由各种原因造成,但很难说与连续的雾霾天没有关系。我希望全国人大尽快成立一个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推动雾霾治理。”1月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接受采访时表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雾霾的严重,也推动着问题的解决。

改变,也许正在从每一个人开始……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