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歧视观察:為什麼城里人對農村人都有普遍的偏見和歧視?

2017年01月05日 综合新闻 ⁄ 共 142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金姗玉转自知乎

作者:兔子猎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46061/answer/855707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題主這個命題其實挺大的,對農村人歧視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什麼素質,文化差異,歸根結底在於社會資本,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又是因為城鄉二元化體制引發的政策性歧視,還有一點就是階層固化。城市人了解農村人的很大來源就是農民工,農民工也自然會成為一種典型的代表。從早先的《你弱你有理》之類的文章贏得大量粉絲,到全網絡對鳳凰男不加區別的指責,再到今年春節上海女食物照片,等等,都表明即使我們在不斷地呼籲不要歧視農民,但是這種歧視的風潮實際上是在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城鎮人口不斷超過農村人口的趨勢下。

首先,什麼叫社會資本?簡單來說就是製度保障,信息健全和社會保障,人脈,與此對應的就是契約型社會資本,組織型社會資本和私人關係型社會資本。一個農村人要融入城市的社會資本是相當高的。在契約方面,戶籍制度就限制了農村人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等基本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農村土地流轉也不健全,難以使村民變為市民。在組織方面,眾所周知我國的工會就是個擺設;信息健全上即使現在網絡那麼發達,大批農民工主要信息來源還是基於熟人朋友。私人關係型社會資本說白了就是人脈,這個也不用多講了吧。社會資本的缺失,使農民難以融入城市生活中,那受到歧視也並不奇怪。

社會資本缺失是由於中國常年的城鄉二元化體制引起的。前面說的戶籍制度就是一個典型,這個不多說,大家也明白。另外,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農村教育和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情況以及農村人對受教育的態度有多差知乎上的答案一搜一大把,看的的確令人心酸,也因為這種不均導致了我們一般提到的“農村人素質差、沒文化”。就業上的二元化更是典型,一些城市政府為防止農民工與城市勞動者爭奪就業崗位,在政策上限制農民工進城就業。很多城市為了保護本地城市的勞動者就業,對農民工採取了總量控制、職業和工種限制、先城後鄉、就業控制等措施,甚至有的打著“騰籠換鳥”的旗號清理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中國社科院於2013年底發布的《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中,一項基於12所高校1678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是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失業率達到30.5%。即便如此,一個農村大學生平均肩負著3個家庭人口的生計,這種壓力下導致的城里人鄙視他們的市儈、貪金也沒什麼奇怪的。

階層越來越固化,自然也就會造成富裕階層對貧困階層的歧視。而且上層自古以來都對下級有天然的排他性,和對本階層的保護性。正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關於貧困大學生的報告中就提到

機會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機會。他們曾經將希望寄託於教育,然而現實是這條路越走越難,不少專家認為我們的教育體制已逐漸失去了承載階層流動的職能。

按人日的話說,就是

貧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並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一些貧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和跨代貧窮。如果不想辦法改變這一情況,貧富差距便會趨向穩定化和製度化,成為一種很難改變的社會結構,社會階層流動通道也將被嚴重堵塞。

總而言之,這種對農村人歧視趨勢只會愈演愈烈,因為社會資本缺失肯定會導致農村人的階層難以優化和上升,階層固化帶來的保護主義反過來又限制給予農村人的社會資本,形成了惡性循環。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