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网络自由观察:清朝官员推崇美国体制被废18年 曾赞华盛顿为圣贤

2016年12月10日 综合新闻 ⁄ 共 372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余大江转自网易新闻

清朝官员推崇美国体制被废18年 曾赞华盛顿为圣贤

作者|何书彬,网易历史频道专栏作家,原《看历史》杂志记者,现“厦门故事”工作室主编。本文为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在白宫的正南方,华盛顿纪念塔高耸入云。它的第十层内壁上,有这样一段中文碑文:

“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畬所著《瀛寰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 耶稣教信辈立石

合众国传教士识 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

华盛顿纪念塔上的《瀛寰志略》中文碑刻

今年的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无数中国人远隔大洋关注了美国总统的选举过程,而在历史上,正是这段碑文里所说的《瀛寰志略》,第一次以近代中国人的视角,肯定和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

在一百多年前的厦门,一次发生在中国官员和美国传教士之间的相遇,带来了这本书的诞生。

一个失意的美国传教士

1842年2月24日,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雅裨理乘坐英国海军的“澳大利亚人号”来到厦门。

雅裨理牧师像,这幅画像悬挂于他初次服务的纽约雅典村教会。

当时厦门尚未开埠,但雅裨理身为美国来华的首批传教士之一,已决心要在这里开拓一个传教基地。

在鼓浪屿,雅裨理租住了一处民房(今鼓浪屿中华路23号闽南大厝)。安顿下来后,他写信给美国的家人,说他“雀跃感恩,因而觉得心中火热”。

雅裨理在鼓浪屿租赁的房子(现编为中华路23号)

3月3日,雅裨理渡海到厦门岛,用他在东南亚华侨那里学到厦门话做露天布道。

这是新教在厦门的第一次布道。人们围住雅裨理,以为他是一名外国来的“讲古仙(闽南话,即“说书人”),对他所讲的故事感到好奇,但没有人认真对待他想传播的教义。

半年后,雅裨理向差会报告说,平均每周日听他布道的人数已稳定在50人左右。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报告说:“人们把我们当做朋友一样尊重,并准备接受治愈灵魂的真理。”

但是,仍然没有一名本地居民入教,而且,雅裨理还迎来了奇怪的拜访者。

1843年12月30日,雅裨理的布道结束后,一名中年男子留了下来,要求谈一件秘密的事情。

原来,他是要请求传教士帮他“反清复明”。

当天,雅裨理在日记中写道:“他此来的目的是要做出安排,向当政的清政府发动进攻。他本人是被当今篡权者所推翻的明朝的后裔。他对我说,如果我能援助他,只需征募一万兵力,不必伤害一条人命,就可向漳州推进,然后向省城福州进军。我们所到之处,所有地方当局只要一见到少数洋人,就都将惊慌失措而四处奔命……”

雅裨理当然拒绝了这个拜访者,他忍受着心脏病的折磨,继续做一名失意的传教士。

一个焦灼的中国官员

这时,有人正在经受着另外一种内心的煎熬。

1841年8月26日,英军“复仇女神”号等30艘舰船,载运3500名英军进攻厦门。鼓浪屿和厦门岛南岸的炮台阵地相继沦陷。

次日凌晨,英军兵不血刃,占领厦门。

时任汀漳龙道代理道台的徐继畬目睹了这场实力悬殊的交锋。

厦门失守后,他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寝食不遑,心力交困。”

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想寻找答案。

1795年,徐继畬出生在山西。他深受阳明学影响,厌恶空谈,喜欢探求实理。在战争爆发之前,他就注意到了英国人正在像蚕吃桑叶一样,不断从东南亚逼近中国。他认为,不了解新世界即是愚昧,那样的话,中国将无以自处。

徐继畬像(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1843年11月2日,厦门开埠。五天后,朝廷委派徐继畬督办福建省通商事务。又过了两个月,徐继畬在和英国驻厦门首任领事记里布的一次谈判中结识了雅裨理,后者是那次谈判的翻译员。

会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外国人在厦门的活动范围,借这个机会,徐继畬也向雅裨理询问外国的情况,这给雅裨理了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日记里,雅裨理写道:“在我所见过的所有中国高级官员中,他是最为寻根究底的人。他询问了许多有关外国的问题后,我们建议带一本地图册来,指给他看那些他感兴趣的地方的方位和范围。对此,他愉快地同意了。我们已竭尽所能,在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里,给予他以尽可能多的常识。”

徐继畬对雅裨理也很赞赏。后来,在《瀛寰志略》序文里,他这样写道:“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士也。”

徐继畬频频往返于福州、厦门之间,雅裨理也多次拜访他。双方都极力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徐继畬请雅裨理答疑解难,而雅裨理则努力向他传播福音。

结果是雅裨理失望了。

1844年2月19日,雅裨理再次拜访徐继畬。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徐继畬如饥似渴地想了解的乃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真实状况,而不是天堂的真理。”

1844年年底,雅裨理离厦返美。他在厦门从未获得给皈依信徒施洗的机会。

一次观念的革命

换个角度而言,雅裨理不应感到失望。

实际上,当时二人所进行的,是一场历史性、革命性的文化对话。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七月,在与雅裨理首次接触半年之后,徐继畬撰成《瀛环考略》二卷。四年后,全书完稿,即《瀛寰志略》。

在这本书里,徐继畬告诉中国人,在“天朝”之外,另有一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崭新世界,那就是民主化的近代世界。

他比较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他写道,在英国,“女王主治……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上议院),一曰乡绅房(下议院)。”国有大事,国王谕示首相,首相告知爵房,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然后转告乡绅房。所有决议必须在乡绅房获得通过,方可执行;

他又写道,在美国,“每二年,于四万七千七百人之中,选才识出众者一人,居于京城,参议国政。”或官吏,或庶民,均可参与总统竞选。总统以四年为任期,至多连任两届。总统卸任后,“与齐民齿,无所异也。”不会享有任何特权。

两相比较,徐继畬更倾慕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也因此对华盛顿大加赞赏。在他看来,华盛顿不仅是“泰西古今人物”中最杰出者,而且可以和古时中国三代(夏商周)的圣贤相比。

他的这些看法,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次观念的革命。

这还体现在《瀛寰志略》一书中的多元世界观念。他第一次指出了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面临“古今一大变局”,因此,应当告别那种以“天朝”为中心的一元世界观,迎接一个各国“比权量力,相为匹敌”的新世界。

如果说,林则徐等人只是“开眼看世界”的话;那么,徐继畬可谓是“正眼看世界”。

这样的观念革命,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声惊雷。比如,和徐继畬处于同一时期的林则徐,依然本着“天朝”观念,称呼外国人为“外夷”;洋务派重臣如曾国藩也曾称:“以夷狄之不知礼仪,安有政治足言?”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仍然坚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在内心深处看不起西学。

而《瀛寰志略》在1848年刊行时,即取消了“夷”字,将“夷目”改称“英官”。

毫不意外,这本书的出现,在当时不但没给徐继畬带来荣耀,反而给他带来了罪责。

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安抚“夷人”的政策遭到抛弃。此时的徐继畬,正在福建巡抚任上,很快遭到了一群言官的围攻并被朝廷贬斥。

从1852年起,徐继畬在故乡赋闲达13年之久。

1865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朝廷想起了徐继畬,任命他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供职,协助处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事务。

1866年,总理衙门重印《瀛寰志略》,并将之做为同文馆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价值,终于获得了迟来的承认,徐继畬也因此成为了自强运动的一个偶像式人物。

1867年,徐继畬出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这一年10月21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卸任之前,受美国第十七任总统约翰逊所托,将一副华盛顿画像赠与徐继畬。这副画像是约翰逊特意请画家临摹于悬挂在白宫的华盛顿画像。

中美双方精心安排了一场赠画仪式。出席仪式的除了总理衙门的官员,还有下一任美国驻华公使卫廉士。

蒲安臣对徐继畬致辞:“你通过考察你记载的各个国家的伟大人物,从而把华盛顿置于一切伟人之首……当你看着画中温和的面貌时,请不要回忆由于你努力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华盛顿和西方各国而遭到罢黜的18年(原文如此)悲伤岁月。”

徐继畬答辞:“我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一时难以言表。在奠定贵国的基础方面,华盛顿显示出惊人的能力。他已成为全人类的典范和导师。他的贤德,已成为连接古代圣贤和他以后各代伟人的一条纽带,因此,他必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868年3月29日,《纽约时报》报道了这场赠画仪式,并以大幅版面发表了评论文章,评价了徐继畬的治学勇气和他的复出。

1868年3月29日,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关于徐继畬复出的评论。

在这篇文章中,《纽约时报》称徐继畬为“中国的伽利略”;对于徐继畬终成洋务重臣,《纽约时报》评论说,这乃是“流放者得到了他的回报”。

参考文献:

1,[美]杰拉德·F·德庸(著)、杨丽/叶克豪(译),《美国归正教在厦门(1842-1951)》,台湾龙图腾文化有限公司,2013年9月第1版

2,[美]德雷克(著)、任复兴(译),《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文津出版社

​​​​

推荐阅读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