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征地观察】北京副行政中心:将强拆古人,掘古墓葬1092座

2016年11月26日 综合新闻 ⁄ 共 81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杨素文转自博讯网

昨天上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以来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数月以来,文物部门2000余人参与考古,勘探总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发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汉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千余古墓纵贯战国至清

据介绍,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

为确保副中心建设工程前期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总人员达2000余人积极支援副中心建设,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勘探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大小,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其中在胡各庄村,共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一次性的发掘,这个数量以前是很少见的。”

此外还发掘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考古发现的延绵连续的地层既有自然堆积也有人为堆积,还有地震形成的断裂层,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提供了证据。大量战国至汉代墓葬形制多样,为研究北京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考古资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