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亚州自由电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建议,中国当局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扩大覆盖面、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受益、提升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高民众参与度、促进社会平等。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新闻中心网站8月22日的消息,该署当天在北京公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由中国和国际专家共同撰写的,并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支持。
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创新,推动惠及全体人民的包容性人类发展。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球188个国家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发展水平组。
报告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应当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报告呼吁中国政府推动社会创新和促进包容性发展,并告诫中国,不仅要重视发展平均水平的提高,而更要追求平等的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
报告建议,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应该重点关注社会保障和提高社会参与度。
报告说,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帮助6.6亿人摆脱了贫困;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但与此同时,中国收入差距也迅速扩大,基尼系数长期持续较高,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加大,医疗、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
此外,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均寿命差距也较大,如上海目前已达到80.26岁,而西藏则则为68.17岁;青海、贵州的高中毛入学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美国纽约的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认为,中国当局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司法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否则中国今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中国这20多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现在中国已到达了必须要改革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司法体制的结构,使这些体制符合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中国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中国的经济、金融、政治和司法体制等都需要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现在就看中国领导人有没有远见和勇气进行应该搞的改革。”
联合国的《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建议,中国当局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不平等。报告说,今后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经济增速趋缓、大规模人口流动、公众预期提高,与数字鸿沟等。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的谢家叶指出,在中国大陆,一切都由中央政府决策,民众没有参与决策的可能性。中国国有企业和资金的比重也在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令中国经济不能合理平衡发展:
“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参与。在中国,一切都由中央领导决定,人民并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渠道,媒体也是党的媒体。所以,在中国这种共政府听不到人民的意见和声音的情况下,它所采取的政策如果出了错它也不知道真实情况。此外,中国经济基本上是有国企垄断的、资本也是国家的。中国政府应该让老百姓参与经济和市场,支持民办企业的发展等。这样,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才会比较合理的发展。”
联合国的《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经济增长、机会公平、社会协同这三方面将是中国未来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当局应该着力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扩大覆盖面、确保中低收入群体的受益,提升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式,提高民众参与度,促进平等。
《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制定的系列研究报告,关注全球最迫切的人类发展议题,并发布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报告及排名,并为各国提供政策建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网站上的可持续发展网页有关中国今后面临的挑战说,环境恶化、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例如,仍有约1亿中国居民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他们多数居住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hehui/nu-0822201611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