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洗脑观察---兴奋剂黑幕:全球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美金 中国两招可挽回声誉

2016年08月15日 综合新闻 ⁄ 共 359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星转自传送门

兴奋剂,在公众眼中它是当代奥运会的头号黑手,但在一些狂热的体育科学公司看来,它却是人类探索自身潜能的最佳助手。就如同各大汽车生产商总把最新研发的高精尖技术用于F1赛车以检测该技术未来推广到大众汽车的可能性一样,在很多体育科学和体育保健品公司看来,体育巨星们服食兴奋剂是在为体育保健品研发提供一手的数据,而这些研发成果最终能造福全人类。而从体育产业角度来看,兴奋剂研发原本可以和电视转播权、体育博彩一道成为驱动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当然,在现行的体育伦理道德体系下,兴奋剂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它却早已形成了严密无比的黑色产业链,美国的一些体育科学从业者估计,兴奋剂产业链在全球每年的产值十分惊人,甚至可能已经超过300亿美金。

美国妙药每克350美金 实验室一包到底

美国是当代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同样也是奥运会上的头号奖牌霸主,但与此同时,它很可能也是兴奋剂出产的原罪国家之一。说到兴奋剂,你可以轻松说出一大堆美国体坛的天王巨星:“环法王”阿姆斯特朗、九枚奥运金牌得主卡尔-刘易斯、“女飞人”马里昂-琼斯……每次美国出现兴奋剂丑闻时,普通媒体关注的只是巨星们的忏悔,但同行们关注的则是其背后的团队和支持他的体育科学公司、医疗所,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全球最顶级技术的竞争,而且巨星们前车之鉴将让后来者更加小心谨慎。

 

2007年,曾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五枚奖牌(三金两铜)的美国“女飞人”马里昂-琼斯在经过漫长的取证和审判后终于承认,自己曾服食类胆固醇兴奋剂。而早在这之前的2005年,负责向其提供药物的加州巴尔克实验室负责人维克多-孔蒂已经因为向全美多名知名运动员提供兴奋剂而入狱,此人被抓前后曾多次公开对媒体鼓吹兴奋剂无害论,并自认是贡献卓越的体育营养学家,但在媒体看来,他是偏执病态的美国体育药王。

 

▼琼斯是兴奋剂使用者

 

孔蒂早年曾是贝司手,但他偏执地认为自己能在运动营养学取得成功,并且一直以改善全人类体质为己任。1984年,他聘请了五位美国执照医生和健康学家并随后开办湾区联合实验室,而这正是日后臭名昭著的巴尔克实验室的前身。从1984年到2000年,该实验室一方面研发出了ZMA、THG等多款兴奋剂产品,另一方面他们和全美顶级的田径教练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教练纷纷把自己旗下的短跑、举重、铅球等巨星介绍给孔蒂。此外,由于北美四大体育联盟不属于国际奥委会和美国奥委会成员,所以他们自行制定的药检标准非常宽松,所以一些橄榄球明星也开始和孔蒂搭上线。

 

孔蒂最初采用的是无偿赞助模式,但随着在美国田径界业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孔蒂开始向明星们收费。以ZMA这款类胆固醇生长激素为例,在当时刚刚成立的WADA无法检测出这种药物,美国不少短跑运动员对其非常追捧。孔蒂则按克收费,每克从200美金到350美金不等,奥运冠军或者北美四大联赛的全明星选手可以优惠,以200美金/克拿药,但他们必须身穿ZMA的T恤拍照,以便为ZMA宣传。

 

为了让琼斯这些明星选手放心,孔蒂还建立起了一个完成的生态链。在服药后他会安排选手们去指定的医疗所进行药检模拟,以确保选手们在大赛中不会被抓获。而为了确保选手拿到药物而不被怀疑,孔蒂则设计了一套假名快递模式。显然,这是一条极其完整的产业链。

 

不过随着事业的成功,孔蒂这种偏执张狂的型格日益展露,他不断告诉媒体某某明星和自己有合作。并且由于分赃不均,他最终和美国田径界传奇教练格拉汉姆反目成仇,后者最终向美国反兴奋剂机构检举了孔蒂。随后,为了取证,FBI的探员还一度混入巴尔克实验室卧底,最终在2005年,孔蒂被逮捕。在其入狱后,有美国媒体披露,孔蒂的银行账户转账记录显示,美国多名田径明星、棒球明星、橄榄球明星均曾向孔蒂打款,额度从每次的五千美金到七万五千美金不等,其中“女飞人”琼斯就曾一次性转账7350美金。

在案发后,有媒体估算,像孔蒂这种实验室,在美国境内大大小小就多达数百家,他们的客户不仅遍布全美,而且还有一些国际客户。但对外,这些实验室或者体育科研公司则宣传,他们只是体育营养品的生产商,他们的产品只针对普通人群。该案件的检察官则告诉媒体,据估算,类似的产业链条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70亿美金。而在2013年阿姆斯特朗承认服用兴奋剂后,再度引发媒体对其背后的药物研发公司的追踪,而此时,《洛杉矶时报》宣称,类似的产值每年已经达到了300亿美金之巨。

 

▼孔蒂因卖禁药而入狱

 

这就是美国高度发达的体育科学产业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就如同美国通过促使兵工业高度商业化从而使得兵器研发水平领跑全球一样,美国的体育科学研发同样也彻底商业化,而这其中的暴利直接促进了该行业的科技研发不断提升。在兴奋剂行业中,人人都会调侃性地说“查出的才叫兴奋剂,查不出来的叫高科技”,而美国的不少体育科技公司正是这种“高科技”研发的领跑者。

两队医揭中国禁药往事 中国已有民间公司

相比于美国的兴奋剂基本都有商业公司研发,前苏联和如今的俄罗斯、东德等国家每次爆发大规模兴奋剂丑闻都会被视为国家行为。同样的,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不断爆发的兴奋剂丑闻也被外国媒体攻击为国家意志。

 

从1972年到1988年,东德惊人地取得了384枚奥运奖牌,还创下了不计其数的世界纪录。奇迹的背后,是东德政府的兴奋剂强国计划,在原东德国家安全局的档案中,这个臭名昭著的计划被称为“Komplex08”。该计划的触角遍及前东德的各大训练基地、医疗中心以及药品企业,医生、官员以及教练给运动员们吃一种蓝色的药丸,在提升运动成绩方面,这小小的药丸堪称灵丹妙药。大部分运动员并不知情,他们被告知,这是一种维生素片,其实,这些蓝色药丸的学名是同化性雄性类固醇(Anabolic-androgenicsteroids,简称AAS),AAS的第一个“A”指的是该类固醇药物增加肌肉块头的功效,第二个“A”指的是雄性激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药物再让运动员大发神威之余,也让不少女运动员开始变得男性化,甚至不孕不育乃至出现严重肝病。

 

▼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关于尿检的说明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和东德建立技术交流协议,中国向东德输送排球教练,东德输送游泳等耐力项目的教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游泳教练克劳斯,他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兴奋剂,这最终也直接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中国泳坛多次刷新世界纪录之后被查出兴奋剂丑闻。

 

而前苏联也曾被美国指责有类似的计划,不过这些在2014年冬奥会的兴奋剂丑闻面前不值一提。据多家西方媒体披露,俄罗斯为了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显示国家实力,从2011年开始,体育部牵头有关科研机构就有计划地为此研发兴奋剂。此外,俄罗斯有关部门还动用了特工在深夜进入反兴奋剂检测中心,换取运动员的尿样。最终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东道主俄罗斯代表团以13金11银9铜的成绩雄霸金牌榜榜首,俄罗斯有这种超级表现,上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前苏联时期的1988年。不过,事后,俄罗斯反兴奋剂中心的有关官员因为担心自己别灭口而叛逃至美国,并通过《纽约时报》等媒体揭露此事,最终这差点导致整个俄罗斯代表团被禁止参加本届里约奥运会。

 

中国同样也有类似的尴尬情形。澳大利亚媒体曾披露,中国有两名在上世纪80、90年代服务奥运代表团的队医目前均居住在海外,一名名叫陈章浩(音译),一名为薛印贤(音译),两人均曾作为国家体育训练局的科研人员研发和购买兴奋剂,并披露中国代表团也曾有约50名运动会员使用兴奋剂,并透露他们当年如何从西方国家购买先进的兴奋剂产技术和产品,其中陈章浩(音译)还透露,姚明和刘翔曾在某个时段向其咨询过某些问题,但此时他早已对兴奋剂不感兴趣。

 

▼陈章浩(音译)向澳大利亚媒体提供个人的说辞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也有一些民营的体育科学公司搞得有声有色,在业内声名鹊起,但与此同时,他们的选手也曾查出兴奋剂问题。比如2015年,在体育业内颇有名气的宁波某某体育科学公司自己培养的健美选手就曾被查获使用违禁药物,直接导致要被禁赛至2019年,该公司随后悄悄更名,仍继续深耕体育科学和体育营养行业。

 

事实上,兴奋剂研发屡禁不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国没有把兴奋剂纳入法律规定。目前全球仅四个国家将兴奋剂买卖和使用入刑,而诸如美国等大多数国家对此并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相比于在奥运会扬名后数千万甚至多个长期代言合同而言,被短期禁赛的代价实在微乎其微,更何况,目前奥运会兴奋剂检测呈阳性的比例不足1%,这也让很多选手决定铤而走险。今年4月,中国体育总局的下属机构中国反兴奋剂中心被WADA暂停兴奋剂检测资质,这也为我国反兴奋剂事业敲响警钟。当务之急,为了重塑中国体育事业的声誉,一方面,应该尽快让中国反兴奋剂中心脱离国家体育总局成为真正独立的机构,另一方面,早日实现兴奋剂入刑,唯有重拳出击,方可重塑中国体育形象。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