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私营企业观察:媒体:民企凭啥取代”国字号大佬”拿下军用舰订单

2016年08月12日 综合新闻 ⁄ 共 273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杨锋转自网易

在民企参军队伍中,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只是一名“新兵”。资历浅——他们去年刚迈进军品承制“门槛”;无人脉——参与竞标,他们连海军相关部门的大门朝南朝北都不知道;缺经验——对于军用舰船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他们的“首秀”。然而,在竞标擂台上,他们PK掉了国字号企业,拿下了军用舰船建造大订单。

民企参军,是我军装备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窗口”。透视这一鲜活样本,可以清晰观察到:近年来我军装备部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企拿下军用大订单”将不再是新闻。

鞭炮声声,火花飞溅,切割机在一块崭新的钢板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2016年6月7日,对于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由他们承制的海军某型军用舰船正式开工建造。

“没想到,真没想到!”谈及此次中标,意外的表情依旧挂在该公司董事长张灿刚脸上。

“以你们的造船实力,造军舰也没有问题”

4年前的一场军地联合交通运输保障演练,点燃了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参军”的梦想。

那一次演练,由他们制造的36000吨大型客滚船表现抢眼,成功运载两栖登陆部队横穿渤海湾,赢得了参演部队指挥员和官兵的交口称赞。演练结束时,部队领导说:“以你们的造船实力,造军舰也没有问题!”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作为国内造船业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张灿刚想:“是啊,我们能为德国等发达国家造大型货船,何不尝试进入军品市场?”于是,他们向原总装备部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

“没想到,一路绿灯,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超出想象。”张灿刚说:从2013年12月原总装联合专家组来厂考察,到2015年4月20日全部资格认证和装备承制审查手续办完,仅用了不到1年半。

“‘黄海’的幸运,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民企参军已成为上下共识。”说起这,海装某军代室总代表汤传贵由衷地感慨道。

为了提高审批效率,有关部门对该公司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等两证,同时进行审核、发证。据悉,下一步有关部门计划将“两证合一”的审核办法推广开来。

好事,接踵而来。刚刚迈入“门槛”的他们,逮着一个好机会——公司科研人员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看到了一则海军舰船装备采购需求信息。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2015年1月4日正式上线。正是因为有了这位网上“向导”,作为“新兵”的他们,才能与其他竞争者同步掌握信息,获得公平竞标的机会。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便在网上报了名,参加竞标。”张灿刚说,当时,他们“连海军装备采购中心的大门朝南朝北都不知道”。

擂台“首秀”,民企“小兄弟”意外中标

试试看,没想到,“试”出了一份惊喜。

没多久,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就收到了海军装备部门的通知。“接到竞标通知那天,大伙高兴坏了。”该公司军品部部长常军德说:“对于能否中标心里没底,但参加了就必须全力以赴。”

此次竞标是医院船、拖船。他们集合公司的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

他们先后到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某军工厂调研“取经”,到国内相关权威机构向专家咨询请教,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造船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两个多月,他们挑灯夜战,不断调整改进,设计方案最终出炉。

2015年11月招标进行。步入会场那一刻,常军德心里“咯噔”一下,有些泄了气。眼前的竞标对手,都是造船业的国字号“大佬”。他想,这一次,估计没戏了。

专家组对各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了认真评审,对价格、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打分比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在技术方面能满足部队需求,在价格方面优势突出。

竞标结果当场宣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中标!

擂台“首秀”,民企“小兄弟”居然PK掉了国字号“大佬”。

“黄海”这份意外之喜,实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时间,惊奇的目光落在了他们身上。

作为民企参军的“新兵”,他们究竟靠啥拿下军用舰船大订单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靠阳光透明的竞争制度!

“没有近年来民企参军相关制度的完善,民企‘小兄弟’怎么可能PK掉国字号‘大佬’?”海军装备采购中心主任李军对记者说,“黄海”这份意外之喜,实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搜索去年民企参军的“新闻”,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军装备部门对推动民企参军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1月,我军通用装备试水“网购”;5月,我军轻武器装备采购首次公开招标;9月,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公布,加快吸纳优势民企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对此,李军深有感触地说:“依托装备采购信息网实行装备竞争性采购,为民营企业参与装备采购、助力装备建设提供了平台和渠道,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企业成长、提升部队装备采购效益的双赢之举。”

为进一步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该中心大力推进竞争性采购,严格实施竞争性谈判和询价工作程序,2015年全年完成了12项竞争性谈判、16项询价采购任务和20项拦标价测算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军事经济效益。

“黄海”的幸运,是他们搭上了民企参军这趟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然后,幸运并非独独青睐“黄海”这一家。国防科工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

“民企参军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欢迎更多像‘黄海’这样的优秀民企投身海军装备建设发展事业中。”望着远方,李军一脸自信地说。

在焊花飞溅的造船车间,张灿刚踌躇满志:“这活必须干好,未来我们还要争取机会,给国家、给海军造更大的舰船。”

短评

制度创新,打造公平竞争舞台

何以强军?唯有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呼唤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制度,就是当下军民融合战略向纵深推进过程中的稀缺资源。

有了新制度,民企“小兄弟”才有了“硬腰杆”,能与国企“大佬”同台公平竞争。“没想到”——一句普通的感叹之语,既凸显了目前我军在装备建设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也折射出昔日民企在“参军”道路上遭遇的重重阻碍。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攻坚期,主体多元,利益交叠,关系复杂。透过“民企参军”这一窗口,我们看到:军民融合之“难”,难在打破军地双方固化的利益藩篱。列宁曾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 可以说,没有制度机制护航,就难以摆脱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军民融合难以向深度推进。

军民融合,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2015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约30%。差距,显而易见。我们应站在富国强军的制高点上考虑问题,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以制度创新为途径,在解决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调动军地各方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