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党员刘巧琳转自2016年7月23日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5月24日 转载)
中国高校问题:学生学非所用 毕业生就业难
图片: 大批毕业生在天津一个招聘会上。 (法新社资料图片)
今年,中国大陆有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生毕业,令就业难上加难,但一些企业却苦于找不到适用人才。有学者认为,中国高校必须改革,解决学非所用问题。
中国官方中新网日前报道,高校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不少人在微博上吐槽高校的“毁人”专业。有专家指出,中国大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暴露出高等教育诸多问题,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合理设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就此指出,中国大陆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体现出中国大学生学非所用问题严重:
“由于中国高校是官本位,许多原来的中专和专科学校都升级该办大学,这样学校教师的待遇和教育拨款会增加,造成了大学教育产业化,而专科和技术中专则形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报道还说,一边是中国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抱怨“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高校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布局。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此表示:
“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需要改革,因为中国的大学专业是继承了前苏联的教育体系,专业过窄,而不是西方国家的通才教育。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大学生都希望留在一线城市,”
胡教授认为,大学生都愿意留在一线城市和大型国营企业,因为政府对这些城市和企业配备了更多的资源:
“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和三四线城市,因为那里的待遇较差。”
如何改变?胡教授说,中国的中学教育应该分流,不要都作为大学预科,要多元化:
“有些人不适应应试教育,但有创造性或者擅长一些实用性技能,中国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实现分流,让一些学生掌握一些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不要万人都走独木桥,都上大学本科。”
德国的教育体系可以给中国提供好的借鉴。胡星斗教授说,
“德国很多中学生不上大学本科,而是进入技术中专,培养成高级技工,这使得德国的制造业很发达,技工水平很高,产品质量领先其他国家。”
(记者:高山;责编:嘉华)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