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党员刘巧琳转自2016年7月8日博讯2007年1月03日)
在人行便道上摊开一张普通的篷布,就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旧货摊。这位戴着鸭舌帽的失业老工人,现年60岁,现在依靠在a自行车存车场看车为生,同时在沈阳街头卖点东西挣钱。
(博讯 boxun.com)
确切地说,老刘不是失业者。在中国,他的身份是下岗工人,这意味着,他已“离开”企业,但在理论上仍与企业有联系,尽管不在厂里干活,但仍从企业领取部分生活费。这种模糊的社会地位是随着“经营不善”的大型企业解体而出现的。
老刘生活的小区里,一些改变用途的厂房巳经玻璃破碎,剩下光秃秃的骨架,而不远处则是现代化的家具店和为极少数新富兴建的住宅新区。老刘的收入有限,除了看自行车这份工作每月能给他带来四百多元人民币的收入外,社保基金还能为他提供三百多元。
他平静地说:“过去,大家都有工作。时代变了……”最近几年,在工业省份辽宁,“真正”的失业者、像老刘这样的“下岗者”和其他一些“待业者”加起来有数十万人。
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的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前工业发达省份引起了一场社会灾难。如今,辽宁在努力为一项重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计划”打基础。
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引进欧洲福利国家体系是困难的,因为国家不能完全提供资助,引进美国式医保体系也不可行,因为个人和企业没有能力支付。
沈阳社会事务部门一负责人杨先生解释了社保计划的主要方针,他以医保为例解释说,通过个人分摊和国家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85%的工人都享有医疗保险”。
杨说,像老刘那样的下岗工人,他们“几乎不再享受这样的医疗保险”,“失业者在两年内每月可领取 230元人民币,但不享有医疗保险”。
那么在一个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中国,退休人员的状况如何呢?杨说:“问题正在得到解决。退休金不再由企业负担,而是由中央政府和市政府资助的退休基金支出。”
法国《世界报》*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