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死刑观察 -冤狱为什么(三)

2016年07月26日 综合新闻 ⁄ 共 103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谢亚杰转自chinamonitor.org

 制度缺陷的必然结果

          北京大学教授 陈瑞华

  面对新闻媒体近期披露的一系列“有问题”的案件,我们不难发
现中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冤案的发生具有了明显的
制度基础。

  制度缺陷之一,是公检法三机关具有“流水作业”的诉讼关系。
这三个机构尽管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但在相互配合、相互
制约的矛盾要求下,其法律关系产生了扭曲和变形。结果,公安机关
和检察机关作为刑事追诉机构,却实际行使着司法裁判权;法院作为
司法裁判机构,却倾向于刑事追诉,承担着与司法裁判所不相容的追
究犯罪使命。这些都显示出公安、检察和法院在发现事实真相的名义
下,越来越具有一体化的关系格局。显然,我们的制度所缺少的不是
刑事追诉机构,而是中立的司法裁判者。

  制度缺陷之二,是侦查活动直接决定着诉讼的结局。本来,法庭
审判应当是对证据进行全面审查的阶段,也应当是决定诉讼结局的中
心阶段。但是,由于法庭很少或根本不去审查证据的来源,对侦查机
关提供的证据直接采用,所以,即使被告人当庭予以否认,或者出示
了身体上的伤痕,以表明预审中所作的供述确系在受到刑讯逼供的情
况作出的,法官对此依然置之不理。

  制度缺陷之三,是羁押适用程序中未能贯彻法治原则。根据无罪
推定原则,未经法院生效判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律上属于无
罪的人。但是,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未决羁押却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滥
用。在实体构成上,未决羁押变成了一种“预支”的刑罚,具有明显
的惩罚性。无论是留置、刑事拘留、逮捕,还是逮捕后的羁押,几乎
都建立在嫌疑人存在重大犯罪嫌疑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未决羁押,
也没有中立的司法裁判机构的授权,而是由检警机构自行决定,被羁
押者也无从提出司法救济的申请。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超期羁押的发
生几乎属于不可避免的事实。

  制度缺陷之四,是没有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虽然新刑事诉讼
法确立了“疑罪从无”的无罪推定规则,但是,这一规则几乎不适用
于二审程序。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发回重审的行为作出任何次数上的
限制。于是,二审法院认为一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就可以
三番五次地发回重审。另一方面,迫于党政领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
压力,法院对于影响较大的案件,即使确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也经常采取所谓的“留有余地地判决”的惯例。

  制度缺陷之五,是违反程序法的法律后果没有确立,有关的司法
裁判机制也未能建立。中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违反程序法的法律后果问
题,却没有作出多少明确的规定。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