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轩屹转自博讯网
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识分子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受教育权等等观念,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妇女解放运动隶属于启蒙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仍以男性为中心,王琦称其为男性女权主义(male feminism),以区隔于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女权主义(state feminism)。2013年出版的《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一书重新发掘了长久以来被历史所遗忘的晚清女权理论家何殷震,作为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她既强烈批判儒家意识形态所支撑的帝国父权制,也对当时男性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提出尖锐批评,指出女权主义斗争不是从属于民族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议程,刘禾、丽贝卡和高彦颐认为她提出的“男女有别”和“生计”是比性别-社会性别(sex-gender)和阶级(class)更全面和有效的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畴。借由何殷震与梁启超、金天翮的对比,她们指出打破中西二元对立逻辑,破除与整体化的西方女权主义相对立的中国女权主义的默认和想象,重新思考中国女权主义的复杂谱系和历史脉络之必要。
自晚清开始,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兴办女学,参与革命,后来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妇女都有参与其中,当时的妇女运动要求破除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争取男女同等的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刑法权等,宋少鹏以权利的个人主义特征和权利与自由的关联,将争取权利的女权运动界定为自由主义女权运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里存在三类妇女运动:争取政治和法律平等权的女权运动、以慈善和社会服务为特色的基督教妇女运动、争取经济权益的劳动妇女运动,前两类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城市知识女性,第三类主要是城市女工,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女工运动和相关的公共话语论辩与宣传,使得劳动妇女运动的可见度日渐上升,逐渐与清末民初开创的知识妇女女权运动一同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两条主要线索。1927年前中共领导和支持的妇女运动与中共在1949年之后采用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同,前者既吸收了五四女权主义的思想,又以五四的“社会”和“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企图超越和克服自由主义女权运动只强调权利的局限,将妇女运动与社会整体改造性工程相结合(宋少鹏,2013)。1920年代的妇女解放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主张的人权思想一致,但伴随反帝反殖民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思潮很快被民族主义思潮覆盖,关于人的解放的“女性”概念也逐渐替换为社会解放的“妇女”概念,作为解放对象的女性同男性站在一起反对封建社会制度,女性自身的议题不得不退居其次。
中国民主党中国女权问题观察员 周轩屹
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