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
【报告要点】居民自治运行六十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但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几大问题:一是人口“太多”,管不到位;二是社区“太大”,管不到底;三是政府“他治”太多,居民自治“不足”,管不到人;四是在“生人社会”的城市,居民彼此往来甚少。这导致居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三难”,即自治单位过大导致居民难参与、利益纽带缺失导致自治难开展、行政自治相冲突导致自治难作为。为破解居民自治的运行困境,近年来厦门市思明区镇海社区探索出一条“以巷自治充实社区自治”的实践新路。其主要做法为:以利益相关、地域相近、居民认同、有利自治、便于服务为原则,以巷为单位、以自治管理小组为平台,以“五老”为桩脚,形成“两级自治、分类治理、民主导向”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行政与自治的相对分离、政府管理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一、巷自治何以形成
九竹巷从脏乱差的无物业小区转变为“金色梦想”小区,是以“利益相关、地域相近、邻里相助”为基础,这让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有条件、有动力。在居民做出探索性尝试后,社区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得依巷自治成为现实。
(一)利益相关,共建共享
共同利益是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源动力。九竹巷的居民自治是从改善环境这一共同利益开始的。大部分居民赞同自愿出钱请保安,通过菜单式物业服务与居民自管相结合,打造了安全有保障的金色梦乡小区。同时,小区内的议事长廊、健身器材和休闲凉亭都是居民共同谋划建设的,建成后都成为了居民多彩生活的重要部分。
(二)地域相近,规模适度
合理的规模是有效开展基层民主,组织集体行动的重要条件。依巷而建的13栋楼里350多户居民自发组成了居民自治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居民利益表达,定期讨论社区重大事务和修整计划,使得平时出入互不打招呼的居民通过议事会议,相识熟稔热络起来了,多少年不见的居民扎堆在巷头路尾聊天说社区事的情景又重现了。
(三)邻里相助,便于凝聚
在“生人社会”的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往往需要邻里之间的示范带动。九竹巷有一批以“五老”为代表的热心邻里,他们各有所长。自管小组将他们吸纳进来开展了一系列互助活动,发扬了邻里互助的美德,也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居民自我服务的热情。比如有一个家电维修专家,他平时负责为大公司维修电器,吸纳他加入互助小组之后,他就帮助邻里做一些维修工作,收费比市场要低,有些甚至不收费。
二、巷自治如何运转
镇海社区通过在九竹巷开展巷自治,形成了“两级自治、分类治理、民主导向”的老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划小单位,两级自治
镇海社区按照利益相关、地域相近、居民认同、有利自治、便于服务的原则,将九竹巷13栋楼350户居民划分为一个半封闭的小区,由每一楼层、每一楼院的居民推选自己的梯长、楼长。将居民自治单元划小后,小区内居民平常议事方便,既减少了路途的奔波,又容易形成共同的意愿,从而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社区一级开展社区自治,形成两级居民自治新格局。社区一级自治主要承担辖区内的公共服务组织提供、公益事业办理等事务,主要解决各小区之间公共事务的组织协调。
(二)因需而为,成立组织
九竹巷居民选举产生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小组和互助小组,成员包括各楼栋居民选举产生的楼长和梯长。每一位成员都有具体分工,包括治安维护,设施管护,卫生监督,纠纷调解,活动组织和政策宣传,基本实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九竹巷还成立了各种功能型组织,如绿色科普园地管理小组、爱车自治小组、“好邻里”巡逻小组等自治组织等等,推进小区居民自治共管。这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半径过大、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真正体现了居民自治。
(三)民事民议,民主运行
对于九竹巷内的公共事务,采取群众提议、群众决策、共同执行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管小组成立以来,组织居民围绕“镇海花园围栏纠纷事件”、“石泉路交通拥堵出行难、乱停车问题”、“九竹巷开放式老旧居民区改造成金色梦想小区项目”等召开了居民议事会26场次,近820人次参加议事讨论。对于需要居委会协助的公共事务比如引进社工组织帮助开展活动,则采取备案制的方式,由居民民事民议,通过自管会向居委会备案,请求居委会协助。而对于涉及不同小区或需要社区提供支持的,比如公共健身设施的安装,由自管会向居委会报告,以此获得支持。
(四)以奖代补,让民做主
一是由社区根据居民的期盼、发展的需要和反映的迫切问题,组织居民从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制定详实的公益事业建设计划。二是社区在谋划申报公益事业“以奖代补”时,与九竹巷规划相衔接,根据小区规划和需求来组织项目申报。三是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对于厦门市投资的各种社区项目,细化到小区,由自管会和居民代表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和质量监督管理。比如九竹巷金色梦想小区的改造中,大多数居民同意更换防盗门,自管小组把居民意愿反映给社区,社区以此申请了以奖代补满足了居民的安全需求。
三、巷自治的经验启示
九竹巷是镇海社区实现治理的有效单元,巷自治是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自治重心下移,将自治还权于民,让居民自治从“居委会的事”变为“家门口的事”,并且倒逼着社区民主自治的改善。巷自治的成功开展,既充实了社区自治,又增强了居民主体意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九竹巷的探索为居民自治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自治下沉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镇海社区将居民自治的重心延伸到九竹巷,九竹巷又将居民自治下沉到片区和楼栋,真正释放了自治空间,居民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利益诉求,居民自治也真正落了地、入了户。由此可以预见,在社区治理的发展中,可能迎来“社区自治+小区自治”或“小区自治+楼栋自治”等两级自治的模式。通过自治重心下沉,真正实现行政与自治分离,找到合理的自治单元,即社区以下的自治单元可大可小,只要能够形成自治,就可以设置为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小区,也可以是片区或者楼栋。
(二)培育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点
九竹巷通过三种组织培育来提升居民自治,一是积极引导小区自治组织发展,二是激活社会公益组织作用,三是推动多元互助组织的成立。这说明政府退一步,社会才能进一步。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好帮手,对政府治理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要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必须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群众参与需要平台,因此,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群众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共同缔造工作倡导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是九竹巷的自治指南,有效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群众参与,因而夯实了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这启示我们: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只有广泛发动群众、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凝聚成治理的强大“合力”;也只有群众参与为保障,才能进一步激活社会,让自治运转,来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