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计划生育观察:全面放开二孩生育 超生罚款不能免单

2016年01月15日 综合新闻 ⁄ 共 389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赵欣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去年年底,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决定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但是,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人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尽管中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但没有取消对超生家庭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政策。社会抚养费作为政策外生育的一项限制措施仍将继续坚持。

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称,对于今年1月1日前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家庭,已经处理完成的将维持处理决定,不能“翻烧饼”。

他同时透露,对于尚未处理的超生家庭,将由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具体办法进行处理。

社会抚养费即超生罚款。2001年12月,中国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2年9月,中国颁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对这项争议极大的收费赋予了法律依据。

就此,中国社会活动家胡佳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自开始征收社会抚养费后,征收的依据和去向这么多年都没有说明白过。其次, 在征收的过程中,也是往往采取类似于抢夺或者手段非常粗暴,甚至造成老百姓倾家荡产。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胡佳先生说,现在全面开放二胎,其实已经证明,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共产党实施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给未来造成一种潜在的恶果。人口老龄化造成社会越来越不堪重负。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低生育率几乎是普遍的现象,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共产党现在虽然开放了二胎,但还是保留一些尾巴, 保持以前的错误政策,这是一个本身已遭受社会诟病,以及带来很大后果的政策。那就是如果你生二胎以上的话,仍然要征收高额的社会抚养费。然后呢,又是毫无理由没有去向的不公开的巨额费用的征收。

胡佳先生说,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带着共产党的那种法西斯式的粗暴,而且它从来不在这个事情上做到彻底无条件地改变以前那种错误的,引起许多社会后果和悲剧的政策。也就是说,共产党从来是不认错的,就像它从来都不承认反右的错误一样。它只是说是反右扩大化,那么它同样也不承认计划生育在执行30多年的过程中,制造了许多悲剧和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还要继续这种错误的逻辑和残酷的方式,依然保留一个尾巴,依然让这个悲剧无法完全地终止。

胡佳先生接着说,当年,毛泽东号称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当时是鼓励生育,然后又来一个政策要急刹车。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到胡锦涛,乃至今日,这么多年的政策中,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的悲剧和杀戮,并不次于毛泽东执政时期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而且,历史上闻所未闻,甚至怀孕7、8个月的妇女被拉去强制引产,造成对女性的伤害和家庭的悲剧。

到现在,胡佳先生说,应该是完全废除所谓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因为首先,你就是彻底放开生育,也不会有人再象毛时代那样,一个家庭生5,6个孩子。现代社会的低生育率是普遍现象。共产党现在还要拉出一道闸门来限制,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而且 ,地方仍然可以从征收社会抚养费中渔利。

胡佳先生列举他的朋友为例说,因为生二胎,被征收20万元,到处借款,孩子生下来上不了户口等,受到种种歧视。你就不得不感到,人生下来怎么就这么没有尊严。胡佳先生说,生育本身应该是人类的自由,共产党从来制定法律都不是依据民意,而是依据它自己的法西斯意志来进行立法和执法,而且在基层执行的时候,往往比当时立法的宗旨还要变本加厉和残酷。胡佳先生接着说,现在是彻底解除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束缚在整个民族身上的枷锁的时候了。现在留着这个尾巴,首先是没有把悲剧产生的土壤彻底铲除;其次,就是共产党从不会错,从不认错。它现在摆出的姿态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有道理的有意义的,只不过现在是程度上的变更,性质是没有错的。

胡佳先生最后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这么多年,共产党养了众多的计生人员。这里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具体执行者,都应想想,在他们的手里有多少无辜的生灵被扼杀,这种残忍程度不亚于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这些人将来会站 在历史的审判台上,接受法律,政治和道义的追究。

对中国全面开放二胎后继续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政策,目前旅居英国的中国作家,《阴之道》作者马建先生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继续实施征收社会抚养费政策,受影响最大的不是大城市,而是乡村,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把超生罚款取消。马建先生说,国家必须有一个更准确的,更能让老百姓接受的政策,但那可能还要再过几年。再过几年,中国就必须要放开了。再不放开,你就可以说是时代的罪人,会影响到中国的人口问题,经济问题,还有传宗接代,家族问题,姓氏问题。他说,中国传统文化依赖于家庭,现在都被打得七零八散,很难形成一个安稳的社会。因为如果家庭不稳定的话,社会也不可能稳定。所以马建先生说,计划生育政策真的是罪大恶极,真是到了要偿还血债的时候。

而现在面临压力最大的恐怕就是计生办了,就是他们怎么能够存活下去,马建先生说,因为他们的基本收入,完全是靠每个中国妇女的子宫,计划生育干部的比例非常高,而且在各个乡镇,仍然是由党委书记第一把手来兼任计生办的头。也就是说,如果计划生育部门把这一块切掉的话,那么它整个这种政治制度的设计,或者说这个制度带来的后果,都将一步一步地瓦解,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如果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我想三年五年之内解决不了,因为矛盾还没有到了非有个交代的程度不可。而且这个分界线就是,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人口问题,最后大家感觉到这个社会的发展已经很难向前走了。

所以,马建先生认为,虽然全面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势在必行,但中国政府在近期内这样做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政策有调整,也只是被动性的调整。将来,因为人们生三胎罚款的话,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利益冲突,那时上访的人数可能只会增加。

马建先生说,现在最大的麻烦是中国政府与中国老百姓在计划生育方面已经势不两立。从中国妇女的角度讲,很多妇女因为生不了男孩被男人给抛弃,又找了别的女人生了男孩,对家庭是个很大的分裂,对女性是非常大的伤害。马建先生表示,将来的出路当然是要全面放开,不仅如此,还要向所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受害者发放抚恤金也好,给予补偿也好,你也许才有可能赢回民心。因为计划生育让两代甚至三代妇女都变成了象被管理的畜生,她们的人生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她们不能自由地作母亲。要重获民心很难。

马建先生说,将来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彻底废除计划生育,向全国人民道歉,给他们补偿,这一步将来肯定要走。计划生育政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庭文化都一步步地扼杀了。人们基本上没有一个家庭观念,而只有一个国家观念,一旦国家有什么动荡,他们的爱和恨没有一个地方发泄,这样的国家不可能稳定。

马建先生指出,只有当在大陆生活的中国人,有一天能够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给他们家庭造成的伤害,这个时候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当把问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将由地方处理是否开了一个坏口子,马建先生表示,政府其实控制不了下面的乡镇,下面跟上面一直是对着干的。下面的人认为,当他们完成了上面下达的任务指标时,他们成了历史的罪人,而上面好像是无辜的,是下面在犯错误。所有计划生育的指标,现在恐怕在农村是个大问题。因为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有的地方已经降到0.7到0.8的程度,有的城市象上海可能更低,生育率下滑到可能是全球最低的城市。但农村也在降,也没有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生育水准。

中国媒体还披露,在去年年底通过的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还规定取消晚婚晚育假。修改后的计生法将之前“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的条款,修改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中国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向中国媒体表示,鉴于当前中国的婚育形势,本次计生法修订不再对晚婚晚育作出限制,原来的晚婚假随之取消。

根据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国家“晚婚晚育”主张的夫妇——即已婚妇女在24岁或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可获得延长产假的“奖励”。

按以往规定,中国在职妇女一般可享受98天产假,而晚婚晚育者的产假则可延长至四个月。

修改前的晚婚假规定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夫妇,根据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可享受晚婚假10天至30天不等,其中含3天法定婚假。

晚婚假取消后,新婚夫妇婚假只剩3天。这引发了中国社交网络上的热议。

中国大型的问答网站知乎网站,用户将评论重点指向了受计生政策影响最大的80后和本次政策修订的“草率”。

知乎用户“张佳乐”的评论道出了受计生政策影响最大一代人的无奈:“能不可着一代人坑吗?我们90后,兄弟姐妹都被干掉了,还得顶着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大帽子,还得养四个老人,过两年是不是不生孩子要枪毙了啊?让我愤怒的不是婚假取消,而是朝令夕改,没有我们插话的份,然后单还得我们买。”

知乎用户“Grace 777”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怕的就是具备结婚生育的这群人不婚不生,而并不具备稳定生活能力的一群人抢着婚抢着生。这样的社会可以长久稳定并持续发展?难以想象。”

网友“予之坏”评论道:“不想结婚的依然不会结婚,不想要孩子的依然不会生二胎!”

对于公众的批评与议论,中国媒体《光明日报》日前发文称取消晚婚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无异于直接拿走挂在嘴边的“福利”,从而产生休假权的相对被剥夺感。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部分公众对取消晚婚假的焦虑和抱怨更像是一种“迁怒”,而这种“迁怒”背后的真实民意则是对完善休假制度、尊重和保障休息权的呼声,对规范统一且具有保障力的全国性休假体系的期待。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地址是:HANQING8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