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明转自维权网 给孩子穿打补丁的衣服到学校,竟然被老师责令“整改”,言之“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近日,某网络论坛里的一则网帖让围观的网友震惊,争议之声四起。被视作俭朴象征的“补丁”,如今竟然和“脸面”划上了等号,部分网友开始议论起这则网帖的真实性。教育专家表示,给孩子进行俭朴教育的方式其实远不止“补丁衣服”。(12月29日《扬子晚报》)
朴素节俭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应是主流价值观,更应当是教师育人的一部分。然而,一名学校教师竟然因学生穿补丁衣服而“责令整改”,真让网友惊呆。网贴所反映的事情是否属实?发帖网友称,孩子还要在学校上学,不便告知学校和相关教师的名称。由此,我们也无法深究事情的真伪和老师的原意。不过,一些学校在节俭教育上不尽人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俭节约的教育不能抛弃。然而,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节俭教育,仅仅停留在宣传标语的张贴上:在水池旁张贴“节约用水”标语,在学生食堂内张贴醒目的“珍惜粮食”标语,等等。一边是警示标语,一边是学生乱扔馒头,学生的浪费行为不能得到矫正,宣传标语还有什么意义?印刷、张贴勤俭节约的标语很容易做到,但这些外显的宣传,能否触动学生的内心?能否促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恐怕这些问题就没人在意和较真了吧。
教师歧视“补丁学生”,这显然暴露了学校勤俭教育的短板。学生勤俭朴素观念的形成,与家庭和学校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都应做孩子鲜明的表率。男孩子调皮,新衣服也未必能穿太久。衣服破了随手就扔,是一种浪费。衣服烂了,妈妈缝补一下,不影响美观,也契合了节约精神。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应帮学生树立“浪费可耻,节俭光荣”的理念,让学生廓清“美”的内涵在于“整洁卫生”,而不是“衣服是否存在补丁”。因此,教师歧视“补丁学生”,甚至“勒令整改”,绝对是个错误。
纠正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在孩子心中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并不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大动干戈,开设专门的课程,占用多少时间,或者讲多少大道理,而要求教师注重细节,自己心中要有朴素节约的理念和习惯,做学生的榜样。然后,在“补丁学生”引发争议时,再给孩子们以正确引导。当然,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恰到好处地融入俭朴节约的教育。(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