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广东腐败观察:广东高达50名官员卷入科研腐败的警示:打破行政权力主导,可遏制科研腐败

2015年12月10日 综合新闻 ⁄ 共 156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陈国谋转自深圳莆田区网

广东省纪委近日通报,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可炜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继去年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后,广东科技行政系统又一名落马的厅级官员。媒体报道称,去年广东科技行政系统腐败涉案人数已逾50人,其中包括广东省科技厅原“一把手”李兴华和广州市科信局原局长谢学宁。

  根据媒体此前披露的信息,广东多名科技官员涉嫌卷入科研经费“黑洞”,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2013年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万钢痛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万钢在会上着重提到,“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出现了违纪违法,现在正在审查。万钢所指,即是广东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

  坦率地说,科研腐败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鲜的问题,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乱象,公众也并不全然陌生。但在此之前,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了解,往往出之于意外,比如通过项目的公示知道有些所谓研究课题近似儿戏,或者从妻子关于候选院士的丈夫包养情人的举报中窥探科研经费的使用。而随着广东多名科技官员涉案,经由从科技部长到新华社等媒体的痛揭,科研腐败这个“黑洞”终于无可遮挡地暴露在了公众眼前。“吃喝拉撒睡都能挤占科研经费”,“不论证也可立项”,“没条件也得资金”,“未完成也能通过验收”……林林总总花样百出,怎不叫人瞠目结舌又叹为观止?

  科研腐败肆虐之下,不仅严重败坏学术风气,而且也白白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政府财政性科研经费连年大幅增长,2012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10298.4亿元,增长18.5%,总量居世界第三。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中国早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跨跃到了世界前列。投入如此之大,产出如何?公众对中国科研的实力和现状有何观感?每年诺贝尔奖的颁布在国人中引起的普遍焦灼,似乎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答案。

  一旦科研经费成了圈子中人个个都想偷吃的“唐僧肉”,再巨大的投入,也等同泥牛入海。既然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万钢部长为之“愤怒”、“痛心”、“错愕”岂不在情理之中?

当然,面对科研腐败,肯定还不能止于“愤怒”、“痛心”和“错愕”。在万钢部长痛批之后,广东省科技厅一位副厅长认为“科技经费的使用模式,不能简单立项就行了”,并表示广东将改革科研经费使用模式。

  改革经费的使用模式,自然是言之有理的思路。另外,如果同意科研腐败不过是腐败的一种形式,就会承认其仍然遵循着基本的发生学原理:行政权力说一不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事后惩戒和风细雨……而由于一个课题一个项目很可能每人都能分一杯羹,此种利益共同体关系使得遏制科研腐败更难依靠内部制衡。职是之故,防范科研腐败,终究还得首先回到“预算控制”、“使用透明”、“有效监督”的通常路径。

  众所周知,科研腐败常常包含着两个层面,一面是学术中人的腐败,一面是科技官员的腐败,这两面常常又紧密相连。由于科技官员掌握着科研项目的审核、科研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贪腐的危害和影响也更大,广东一省高达50名官员卷入科研腐败就是一个强烈的警示。针对科研官员的腐败,除了“监督”、“制约”这些套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将这么多的资金交由政府和官员支配?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就会知道,科研体制是否由学术、市场和企业主导,将直接决定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这也是中国未来的方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财政资金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而对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决定研发方向、要素配置。

    削权遏腐,阳光反腐,消除科研腐败的中国将真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原文标题:打破行政权力主导,可遏制科研腐败)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