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转自博讯网
时隔九年之后,中共于二零零五年五月二十日再次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名称由「全国」升级为「中央」。
在中共夺取政权之前,统战是一个核心部门,没有精细而绵密的“统一战线”,中共不可能打败占据更多资源的国民党。但是,当中共夺取政权之后,统战就变成了一个边缘部门——既然大权在握、说一不二,昔日的统战对象便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因此,统战部长一般都不居于中共的权力核心位置,大都是给失势的人物的精神安慰,比如毛时代长期担任统战部长的李维汉,就曾经是与毛对立的派系的要角。而习近平整肃胡锦涛的大内总管令计划,其策略就是先将令计划由中办主任贬斥为统战部部长,然后再将这只失去反抗能力的大老虎装入囚笼。
这一次,习近平亲自出席统战会议并发表长篇讲话,尽管其讲话风格比江泽民和胡锦涛更加僵化和陈腐,几乎就要倒退到毛泽东时代“的阶级分析法”,但他提及统战工作的“新三类重点对象”,其中被重点提及的一类是“留学人员”,这一点颇让外界侧目。
习近平在讲话中将海外留学生称之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着重团结的对象”。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中央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者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留学生中的相当的一部分来自既得利益家庭,极具象征意义的是,习近平的女儿习明泽也是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习近平深知,送女儿到哈佛留学,而不是让女儿进入中央党校,才是真正对女儿好。可是,对女儿好,未必就对共产党好——女儿在哈佛大学学到的,当然是跟共产党的宣传机构宣扬的那些说法背道而驰的价值。女儿会成为父亲的反对者吗?这是习近平念兹在兹的大问题。
中国留学生(包括在台湾的陆生)长期在海外生活,不仅可以自由地接触网络上的各种资讯,也会在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上体验民主自由的好处。因此,时间越久,他们越能反省中国一党独裁体制的弊端,甚至产生致力于改变现状的想法。
在纪念六四屠杀二十六周年前夕,一封由九零后的中国留学生发起的谴责中共政权实施六四屠杀并遮掩真相的公开信在网路上发表。这封信由美国乔治亚大学化学系中国留美博士生古懿执笔、哥伦比亚大学陈闯创等数十位中国留美学生联署。这些六四屠杀之后出生的中国留学生,虽然生活在六四话题是禁区的“动物庄园”,到了西方之后搜寻六四的真相,大受震撼,故而发表这封公开信。
这封公开信指出,二十六年前发生的六四事件,至今仍被中国当局精心屏蔽。目前国内有一种声音说:虽然有六四,但中共吸取了教训,不必再追究。但是,这群年轻人驳斥这种犬儒主义的观点说:“镇压依然继续,牺牲者仍被侮辱,幸存者经历长期监禁。与此同时,屠杀的最高决策者却作为总设计师被歌颂、指挥开枪的高官和军人没有受到审判。中共政权虽自称掌握了'宇宙真理',但却高筑网络围墙,删除信息。”
这封公开信还强调,中共政权在六四枪声中,就已失去了全部的合法性,中共政权是屠夫政权。公开信还还毫无畏惧地直接戳穿了习近平“中国梦”的肥皂泡:「每个人都能生活在没有恐惧的世界,这是我们,一群海外学子的中国梦。」
被一群留学生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的习近平,立即命令中国的官方媒体反击。如同大家闺秀一般的《人民日报》当然不便出面与小辈们公开辩论,这类脏活仍然要由《人民日报》旗下的黄色小报《环球时报》来承担——它是最善于泼妇骂街、颠倒黑白的。五月二十六日,《环球时报》以《境外势力试图煽动八零后九零后》为题发表社评,高调批评这封中国留美学生发起联署的、呼吁揭示六四真相的公开信。
《环球时报》的社论认为,公开信“以十分凶悍的语言攻击中国现政权”,并指责这些留学生在国外被洗了脑,对“八九政治风波发表充满民运味的极端观点”。社论指出:「境外敌对势力近年把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八○后、九○后等没有见证历史现场的年轻人身上,并把香港、台湾当做特殊阵地。」这是典型的习近平的生机勃勃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环球时报》善于揣摩“上意”,换了主子之后,其语言风格也立即与主子接轨。
《环球时报》不敢面对留学生们关注的六四议题展开讨论,而是一开始就给留学生们扣一顶“被煽动”的帽子。因为《环球时报》本身是中共的御用喉舌,所以每逢面对批评中共政权的声音的时候,便想当然地认为对方背后有“敌对势力”的唆使。它是奴才,便以为别人也是奴才。它指鹿为马是为了分得一点残羹冷炙,便以为别人说真话也是别有所图。它不能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为了真理、公义、民主这些崇高的价值发声乃至献身。
中共对正义力量的攻击,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比如,将刘晓波判处十一年重刑,反倒让刘晓波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将高瑜判处七年重刑,反倒让习近平丑陋无比的“七不讲”像皇帝的新装一般赤裸于全世界面前。这一次,《环球时报》这篇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头条社论,也起到了迂回地传播六四讯息的效果:这大概是中共控制的官媒上唯一的一篇提到六四这个名词的文章。难怪有人说,《环球施暴》的编辑和作者们或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果然,《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评,当天上午就从环球网上被删除,其他由国内网站转载的原文也无法打开。海外媒体如此评论中国当局欲说还休的做法:“这显示中国当局在六四屠杀二十六周年来临的敏感时刻,试图再次将涉及六四的舆论关注降到最低程度。”
然而,中共封杀社论的做法已然“悔之晚矣”,该社论已经广为传播,更是带动了其批判对象的广为传播。 《环球时报》气急败坏的谩骂,反倒让这封公开信变得洛阳纸贵。万众瞩目之下,起草人之一的古懿公开露面接受美国之音等媒体的访问,谈及自己是如何战胜恐惧、做到无所畏惧的。他说:“这封信本来是写给国内同学的,我们预期会通过QQ、人人、微博在国内流传,但是没有想到我们这些联署者会被官方媒体作为国家公敌批判。我们将来必定面临极大的风险,我们都是普通人,也会害怕。但如果让这种恐惧完全控制自己,那么我们子子孙孙都将生活在没有真相、没有自由的恐怖中。”
习近平的那贫乏干枯、霉味十足的统战讲话,能吸引众多像古懿这样“醒过来”的中国留学生吗?古懿的聪明、勇敢和对正义的热爱,与习近平的愚蠢、怯懦和对独裁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未来,属于前者,而不属于后者。
晚近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从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留学生们就以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的力量和水滴石穿式的行动与实践,改变着中国这个“老大帝国”。以推翻满清王朝、缔造共和中国为目标的同盟会,以及发动武昌起义的新军将官,大都是留日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就是一场留学生的革命。满清帝国的统治者做梦也没有想到,原来想要利用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作为延续帝国命脉的工具的留学生群体,居然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今天中国的留学生,也将充当同样的功能。习近平正是看到了留学生身上巨大的颠覆性,才慌忙不迭地演出这出统战大戏,不惜拨出巨资来实施对留学生的收买和招安。然而,要想对已经醒来的人继续催眠,可谓难于上青天。当我看到古懿在媒体上坦诚其由恐惧到无畏的心路历程的时候,不禁想起了百年前的留日学生林觉民的那篇《与妻书》。海峡两岸都将这篇诀别书收入中学国文课本之中,而信中指陈的民不聊生的清末的社会状况,不正是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形吗——“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与其生不如死,不如成为残民以逞的独裁者的掘墓人。以习近平这个假博士的智商、情商和能力而言,根本不是像古懿这样的真博士的对手。习近平统战留学生的白日梦,在掷地有声的六四声明面前,一夕之间便灰飞烟灭。
来源:民主中国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