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歧视观察:浅谈高校歧视

2015年05月09日 综合新闻 ⁄ 共 263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邹长明转自教育网

本科第一学历歧视,近年来一直在媒体上被许多人所关注。所谓本科第一学历歧视,其实就是高校歧视。对此提出严重抗议的,主要是一些非“重点高校”的人士。认为应当将“985”“211”院校与其他高校分别对待的也有一些。但是,我觉得,两方面人士似乎都很少把这个问题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抗议高校歧视的一方,似乎只是抗议、再抗议,最多仅仅举出早年毕业于普通高校的若干有作为的人物作为高校歧视是不正当的例证罢了。   在当今的中国,高等学校是分等级的,至少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分等级的。头等的是两个超级大学,北大和清华。二等的是“985”,然后是“211”,再后面是非 211 的省属重点…。这个并不奇怪,只要有企业、有单位、有学校,甚至只有是有人的地方,实际上总是分等级的。因此,总有人会歧视。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它的反义词是“一视”,有成语“一视同仁”,就是平等相待,没有厚此薄彼,没有歧视。但是,所谓“一视”,应当是本来平等的,才能以平等待。例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以,在法律层面上,任何人不得歧视其他人。如果本来就不是平等的,就不能强求别人必须平等对待。又如,你才开了一家啤酒厂。卖“平等”牌啤酒,这是一种质量上符合国家各项规定的产品。如果某地市场宣布,不让出售平等牌啤酒,而只能出售青岛啤酒,这是一种歧视。但是,如果你去责备买青岛啤酒的顾客没有买你的“平等牌”啤酒是品牌歧视,这就没有道理了。   对于高校歧视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个例子,是高校招聘教师时,明确提出,本科第一学历非“985”“211”不考虑,北大清华的博士也不作数。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应当看到,现在高校教师的位置,实在是粥少僧多。前些年高校大扩张,把教师的编制早就撑得满满,而现在的博士的数量,相对于这几个可怜的位置,又多得泛滥。供方如此多,需方又这样少,招聘方自然要优中选优。这里,第一学历的选择,可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高等学校的教师,基础理论知识非常重要。而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得,很明显的,应当在本科学习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研究生阶段,增长的主要是科研的能力,很难在基础理论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真要说在大学里讲基础课,本科、甚至中学学习的基础都是重要的。学校招聘,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完全的考核。加上现在应聘的人员众多,可供选择的人员非常多。所以,高等学校教师的招聘方提出的重视本科第一学历,绝不是随随便便提出的,而是非常自然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聪明的又是无可奈何的做法。   对此,其实任何人包括教育部都是心知肚明的,您看,最近教育部关于就业问题的《通知》就是这样规定的:“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只是严禁发布这样的信息而已。至于人家怎么招,那是人家的问题。就像我上面说的,如果市场方面公开宣布不允许卖你的“平等牌啤酒”,那是违法的,是歧视,但是,究竟消费者是不是只买青岛啤酒,那就是消费者的权力了。   其他招聘、招生等方面实际上存在的高校歧视与上面的例子实质上大同小异。   但是,有暂时的、局部的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并不一定对整体事业的发展有利。这种事实上的高校歧视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首先,它打击了那些第一学历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其次,它不利于高等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它打击了非重点高校办学的积极性。   虽然高等学校从来就有水平上的高低,但是,在几十年前,学校之间的差距远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悬殊。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清华北大两个学校远没有现在的“超级大校”的地位,那时,像中国科大、哈军工等,其地位都不在两校之下。而仅在北京,以“北京某某学院”命名的大学在该某某学科方面,其水平也被公认决不在清华北大之下。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起了变化,政治工作领导素来以点带面,北大清华这两校是所谓“点”,当时的最风云人物聂、蒯二位就分别出自两校。以后又有所谓“六厂二校”,而后来六厂不过成了二校的陪衬,到最后是全国各地“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梁效(两校)成了全国舆论的出发点。当然‘梁效’并不真正代表两校,但是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两校在中国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地位。80 年代以后,教育事业要迅速发展,但是,国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于是就只有发展重点。于是,有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大学就只能先照顾清华、北大,以后又散一些给所谓 211,211 太多了,又有了 985。首先是国家的重点照顾,工商界人士在捐赠时也会考虑扩大自己的影响,再加上地方教育界以至政界领导对所谓政绩的鼓吹和媒体夜以继日的渲染,所有这些引起的反馈效应,使强者更强,造成了今天两个超级大校在塔顶的宝塔式的高校结构。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不应该有什么重点,重点不过是一定历史阶段迫不得已的选择。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可以也应当有不同层次的学校,从培养专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学校也可以有的国立,有的地方办,有的民办。但是对待同样的本科毕业生,从原则上说,应当是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当然,各学校毕业生水平会有差别,但这是另一个问题,更不能用一些行政措施去把这种差别固定化甚至扩大化。应当鼓励目前水平较差的学校办好学校。   要想使目前较差的学校也可以有逐渐向上努力的奔头,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但是,很遗憾,现在有些做法却是加强“强者通吃”的,例如,高考中先考试、后报志愿;又如,所谓平行志愿。这些措施名义上说为考生着想,实际上是把目前的所谓好学校与差学校固化、强化,非常不利于“普通”的高等学校的发展。   一所高等学校要想赶上和超过其他学校,就应当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学科特色。只有较长期的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是专业特色,不为外界所干扰,不去拼大而全,不顾暂时的什么排名,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消除实际存在着的歧视。   各个学校都这样做,才能够真正百花齐放,迎来成熟的灿烂的高等教育百花园。   当然,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给所有高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不要管得太多,太细。虽然这样从根本上去消除高校歧视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这毕竟是努力的方向,人们应当朝此去努力。

作者:冯 大诚
链接:https://paper.dxy.cn/article/51888?trace=related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