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转自搜狐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瞩目成就,以定期高额投入和国家集中管控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扩张,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未来增速的放缓,以及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性的忧虑,人们开始担忧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持续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ohn Aubrey Doughlass于2012年在Social Research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自我选择的困境,是做变革的引领者,还是做权威的追随者?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者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第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城市地区,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而中国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即拥有本地户口的市民才能享受相应的福利。在中国现有的5亿城市劳动力中,65%拥有城市户口,而那些不具有户口的劳动者及他们的子女,在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中,以及毕业后择业过程中的待遇上,均面临着歧视。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导致学生更多追求的是“高学历”,而非“实用技能”。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学生能够接受长时间的教育,进而改变人生,这使得上大学成为晋级“成功”的希望,而中国政府也是将主要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引导,致使入读研究型大学更加困难,就业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却找不到合适的“高级技工”,使得企业里的科技创新变得艰难。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更重视学习、吸收和消化,而非思考、批评和创新。中国学生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将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掌握,而非从中找到缺陷并加以改进。从课堂到科研,中国都有一套来自官方的内容与结构要求,这种框架性的束缚,使得学生和老师都难以将大多数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中。
第四,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专项”,将学校的大多数工作,统一到了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垂直的权力架构,使得大多数学校,变成了统一管理、强制标准的流水线工厂,而非根据自身情况的独立自主办学。近年来,大学评估、创新工程等各类专项愈来愈多,导致学校为了争取资金和支持,不得不疲于应对。
最后,中国大学一直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乏学术自主性。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上升,越来越需要大学水平提高来进一步提高国家的话语权。因此政府每年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也会产出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但其中的杰出作品却很少,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也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乃至领导者,都清楚政府的过多控制和干预,是不利于学术自由的,进而会影响到高质量作品的产出。要想让高等教育成为中国发展的“引领者”,而非“追随者”,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自主权,避免人为的干预,真正展现出中国独立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