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轩屹转自现代妇女基金会网
問題一:家庭暴力只發生在少數人身上?
事實:家庭暴力發生的普遍程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約每四到七個婦女當中,就有一位曾遭受先生的虐待,而老人虐待或兒童虐待也時有所聞。
問題二、只有低收入戶、教育程度低的人、特定的族群、宗教信仰者,才會發生家庭暴力?
事實:暴力可能存在於各種經濟、教育、族群、宗教背景的家庭中。
問題三、施虐者在他的人際關係中都是暴力的?
事實:施虐者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會使用暴力。對施虐者而言,暴力行為是權力的展現方式之一,特別是當他(她)在家中地位猶如碉堡中的國王時,是可以恣意的對待他(她)的子民,而不須擔心遭受報復或懲罰,因此家人成為最佳的權力發洩的對象。
問題四、施虐者必然是失敗者、少有成就、缺乏愛心、長相兇惡的人?
事實:許多施虐者是事業成功、高學歷的人。虐待的行為和個人的學歷、從事的工作、長相並沒有關係。另外,施虐者有時候,也可能是體貼溫柔的人。
問題五、是藥物、酒精造成暴力的行為?
事實:酒精或藥物可能促使暴力的行為更為嚴重,但並非造成暴力的原因。事實上,許多施虐者坦承即便是喝了酒,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然而他卻選擇使用暴力來達到控制的目的,「借酒裝瘋」成為施虐最好的藉口。
問題六、結婚可以改善施虐者暴力行為?
事實:施虐者的暴力行為並不會因為結婚而改善。相反的,由於婚姻的確定性,反而使得許多施虐者有恃無恐,暴力行為更加嚴重。
問題七、一旦成為受虐者,永遠都是受虐者?
事實:「受虐者」正確的名稱應是「遭到毆打/受到虐待的人」,換句話說,其所描述的是個人遭遇虐待或毆打的事實,而非指特定的族群。一旦遭受虐待/毆打的人離開其暴力的關係,則其受虐的情形可能就會停止。
問題八、只要受虐婦女願意,她隨時都可以離開施虐者?
事實:受虐婦女往往礙於經濟的因素、傳統的價值觀念(如:要做個好太太、好媽媽、要有完整的家)、擔心孩子無人照顧或失去孩子、缺乏親友的支持、甚至施虐者長期控制等原因而難以離開。即便決心離開施虐者,也往往要經過長時間的奮鬥,並且克服重重的困難,方才能真正脫離虐待的關係。
中国民主党中国女权问题观察员 周轩屹
2015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