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宜增转自BBC
一些当下的评论把富士康员工自杀称作“意外”,还有评论说“富士康”的自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言下之意,这没什么。
什么样的自杀或者什么人的自杀才能震撼人们对他人生命的同情呢?
美国作家海明威因为不想再纠缠与疾病的折磨中,用猎枪自杀以维护尊严。他的自杀被人誉为树立了“性格刚烈、自尊心坚强的男子汉形象”。
也许决不能拿富士康自杀的员工和海明威相比,他们没那名气、学识、地位,他们也许不像海明威一样,懂得什么叫做信仰。就像丁学良指出的那样,他们没有被当做人,而是被当做机器上的小螺丝钉。
不过,这些大概都没读过甚至不知道海明威的小人物之死,也同样是出于不屈服于命运摆布。
或许,也可以把这些不屈服于命运摆布者称作“有心理疾病的人”,甚至简称“精神病”,因为他们和我们“正常人”想法不同。但丁学良指出,必须认识到,这一代年轻人不再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很容易受到奴役。
我想起鲁迅先生一百年前说过:“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
也许一些中国人的财富在世界上“崛起”到21世纪了,但他们的精神状态仍停留在鲁迅鄙夷的一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