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不够强大,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积极探索融资策略,不断拓展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无论是创业发展初期还是发展壮大,大都依赖内源性融资渠道,较少依赖外源性融资渠道。内源性融资主要包括企业资本金、留存盈利和企业内部职工集资等。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内源性融资很重要。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源性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重要性开始下降。尤其当民营企业进行转型时,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时候,融资困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外源性融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外源性融资一般包括银行贷款、商业信用、上市融资、民间融资等方式。对中小企业来说,外源性融资主要是通过民间借贷行为解决问题的。对大型民企来说,主要是通过银行借贷和上市融资手段实现。
(二)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存在差异
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比例较高,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外源性融资显著增加。他们融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于: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固定资产,信用等级低,缺乏有效的抵押品,难以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而且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限制非常严格,造成外部融资渠道匮乏。当企业达到一定资产规模后,贷款可获得性提高,就会采取外源融资和债务融资,并且有可能进行上市融资。
(三)民营企业融资行业存在差异
不同行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事农业、采掘业和商贸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融资结构大多数采取内源性融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的效益相对低下,农业生产有时靠天吃饭,季节性强,且回报率低,贷款风险较大。采掘业和商贸餐饮业属于竞争充分的行业,企业利润相对较低,获得外源融资的难度较大。从事建筑业、房地产与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融资结构大多数采取外源性融资,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有大量的抵押资产,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是该行业容易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家紧缩银根,部分融资渠道将转向民间借贷。
二、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是民营企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挑战,探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借贷采取歧视性政策
从体制角度来分析,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外源性融资不仅要面对“规模歧视”,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它们不可避免会受到“所有制歧视”。
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实施规模歧视,是因为在市场化过程中,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风险责任加强。如果把钱贷款给国有企业,即使还不了,责任在国有企业,风险损失由国家承担;若把钱贷给民营企业,如果产生坏账,责任要由自己承担。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比较慷慨,规模没有限制。而对民营企业借贷,则设置规模限制。
所有制歧视存在的原因就是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强化国有企业在市场发挥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即使效率低下,而对民营企业进行限制。这种所有制歧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解困而进行的,既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为了化解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因此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真正意义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不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地位不同,即使目前的创业板市场,虽然对民营经济开始全面放开,但其设置的门槛太高,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置身于资本市场之外。政府一般扶持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发行申请很难得到批准。
(三)民营企业信用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授信额度
企业外源性融资以自身信用为基础,良好的信用是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民营企业从自身的角度看,有些企业确实还存在诸如拖欠款、违约、销售假冒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等严重影响企业信誉的行为,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的困难。另外,我国信用环境本身存在缺陷,全社会没有形成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整个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缺乏专业性的信用评级公司。因此民营企业在复杂的市场变化中,没有相应的授信额度,融资环境对于民营企业比较苛刻。
三、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推进金融结构改革,组建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中型企业,而且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企业融资存在很多的限制,尤其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以及相关程序繁琐复杂。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建立一大批直接服务于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商业银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拓宽民营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可以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
(二)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可以开办信托、委托、保险代理、咨询、保管业务,并通过商业票据为民营企业提供承兑担保和贴现业务资金支持。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发展和广泛利用,而且可以使企业迅速筹措到所需资金,缓解资金困难,还可以是银行在灵活运用资金的基础上获得效益。
积极引导和规范私募基金的运作。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包括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等渠道在内的多种渠道是民营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尤其是科技型、成长型民营企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银行与担保机构很难承担融资风险,需要引入私募风险投资。
(三)强化民营企业融资信用,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
民营企业融资信用首先要与银行现行信用评级体系相结合,从企业的财务状况、公司经营发展态势等方面考察,更重要的是要对客户的社会信用、股东实力、经营水平、担保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机会。要尽快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一方面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由政府的专门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联合组建担保公司,增强融资的授信额度。
(四)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增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政府要重点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尤其要降低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首先,允许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其次,加快二板市场的建设,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第三,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海外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