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网络自由观察:分析:互聯網自由和中國特色

2014年07月06日 综合新闻 ⁄ 共 248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徐俐转自BBC

分析:互聯網自由和中國特色

互聯網

許多人認為互聯網必將改變中國

互聯網技術自問世起的35年中引發了在經濟、政治,社會現實中的巨大變化。許多人認為互聯網必將改變中國,因為互聯網促進了言論自由,它和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樣,必將讓中國更積極地擁抱西方價值和政治制度。儘管2002年中國互聯網大防火牆啟動,開始監控互聯網,但這似乎並沒有打消上面的樂觀看法,有人仍然認為網絡管制同互聯網的無國界設計格格不入,認為中國或者會管死互聯網,或者不得不放棄管制。

但中國的互聯網似乎並沒有因為近年來不斷加強的互聯網管制而窒息。2008年中國互聯網用戶人數已經是世界第一,2009年又增加了30%,達到了3.84億。跟其他國家網民相比,中國網民年輕是例外一大特點。因此有人說,互聯網不僅沒有改變中國,反而是中國改變了互聯網,起碼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雖然中國封鎖了Facebook,YouTube,甚至限制搜索引擎谷歌,但中國自己有用戶眾多的開心網、優酷的相應的社交和視頻網站,也有相應Paypal的網絡支付網站(支付寶),相對MSN的QQ,也有對應谷歌的搜索引擎百度。

網絡時代的社會控制

但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互聯網管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中國過去有嚴格的戶籍制和人事檔案制度。進入電腦和互聯網時代後,同樣的控制也擴展到電腦網絡中。有報道說,公安部門從2003年開始通過電訊監控「金盾工程」已經將中國大陸96%的人口資料(即12.5億人)存儲在資料庫中。互聯網虛擬世界是實際世界的反映,中國的互聯網控制反映了社會控制。

中國當局曾在去年12月以掃黃為名禁止登記新網站,禁令隨後取消,但採取了更嚴格的登記管制。谷歌公司年初威脅要撤出中國,就是因為他們反對中國政府審查互聯網搜索引擎。此後中國監管當局又考慮對手機上網者採取更嚴格的身份核實。還有報道說,中國當局要求希望建立個人網頁的人必須要去當地互聯網服務公司登記、照相、核實身份。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說,目前相關部門正研究實施手機、網絡實名制,要從「根本上」維護網絡安全。

贊同當局管制互聯網的人說,互聯網在西方也並非完全自由和開放。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國都有一定程度的互聯網管制,中國和西方在互聯網絡上管制的區別,和對經濟的干預和監管一樣,不同僅在於管理方式不同,即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間接干預和直接管理,軟性影響和硬性命令。

無國界互聯網受阻

互聯網由最初的軍用系統演變成今天的全球通訊系統,互聯網用戶已經增加到全球人口的1/4,互聯網的無國界特性不獨在中國受到限制,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也遇到了阻力。

互聯網因其不分國界的技術特點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同國際政治現實的矛盾。互聯網之父、TCP/IP共同發明人文頓·瑟夫說,互聯網的無疆界性質並非偶然,70年代在開發互聯網技術的時候,他和他的同事特意避免將國家和疆界的限制加入互聯網地址結構。文頓·瑟夫還說過,金融家索羅斯1994年對他說過:「互聯網現在是開放的,不等於它會一直開放下去」。

作為互聯網關鍵技術的創造者,文頓·瑟夫堅信人們應該自由地使用互聯網,但他也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府會採取各種措施限制網民。比如澳大利亞限制網絡流量,還計劃過濾網絡內容,招致網民不滿。谷歌公司除了同中國的爭端外,谷歌因侵犯隱私指控在意大利也捲入法律訴訟。

不僅僅是中國政府希望改變互聯網的匿名、無政府狀況。微軟公司的研究和技術負責人蒙迪(Craig Mundie)把互聯網比作交通,他認為網絡用戶如果像駕車者那樣,要經過認證取得執照(還有車檢和保險等等),就可以減少網絡混亂的無政府狀態。他認為,上網者不用說明自己的身份,就像無牌照汽車一樣,肇事後容易逃避責任。

據此設想,互聯網虛擬世界中的用戶應該受到如現實法律一樣約束,如汽車肇事會受到各種處罰乃至被吊銷執照。蒙迪設想了在網絡對人,對計算機,對軟件的3層識別確認方式,以此對付如電腦攻擊和舞弊等網絡犯罪。

雖然蒙迪的網絡控制的主張引起一些積極相應,但有批評說,互聯網的自由狀態不同於金融界的混亂,並沒有哪部分公眾要求當局管制互聯網。批評者認為,大公司和傳統媒體試圖消滅網絡自由狀態是為了盈利和打掉來自網絡的競爭。

外部敵對勢力

相比之下,對中國管制網絡的批評主要是政治管制。批評說網絡掃黃和打擊網絡舞弊不過是表面的借口,中國整治互聯網的真正意圖在於打擊網絡上威脅中國政府權威的挑戰。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甚至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但仍然有不安全感,對西方的懷疑有增無減。有評論說,中國在互聯網上的立場也反映出中國對外來影響的擔憂。

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地位相對提高增加了中國人的自信,同時也促使對西方態度發生轉變。中國政府把互聯網自由說成是西方遏制和孤立中國的問題,擔心東歐發生過的「顏色革命」在中國重演,擔心類似西藏和新疆的抗議和群體騷亂。

美國國務院1月發表聲明將互聯網聯絡的自由等同於集會自由以後,中國指美國利用網絡對中國搞信息戰,以促進民主和互聯網自由為手段進行意識形態戰爭。中國報道還列舉美國秘密使用社交網絡鼓動伊朗抗議,提醒中國公眾美國五角大樓在建立黑客部隊,發展軍事網絡攻擊能力。

中國在外交上韜光養晦十多年後,開始高調譴責美國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並且在全球問題上和美國針鋒相對。

有報道說,中國外交強硬的背後是更根本的轉變和國民態度的轉變。中國作者王曉東說,中國人不再自卑,中國人崇拜西方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人民大學的學者康曉光更說,中國人現在看不起西方。中國的智囊學者胡鞍鋼在採訪中說,目前是中國自1840s鴉片戰爭以來最長的黃金時期。

防備外部敵對勢力和民族自豪感為中國當局利用作為控制互聯網的理由。因為民族主義和國際因素參雜其中,中國當局管制互聯網並沒有造成鮮明的公眾和當局的鮮明對立。互聯網改變了中國社會,但仍然沒有根本地改變中國社會控制的國情,互聯網在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中國改變互聯網的背後,則是一貫的國家控制社會,以及近年來隨著國力增長而高漲的民族主義。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