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锋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批评各地政府落实民营资本市场准入政策不力,要求打破限制民营的各种障碍,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产业的步伐。有分析认为,李克强上任以来推动的经济政策,在内部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星期五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全国工商联对民间资本投资政策的调查评估汇报。中国政府网日前报道,全国工商联的报告反映很多政策措施不到位,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各地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设置过高,还存在所谓“玻璃门”和“弹簧门”等隐性障碍。
中国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他强调,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和公用事业领域推出一些项目,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全面清理有关民间投资的法规,为民间投资“松绑开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中国体改委工作的旅美学者程晓农就此分析说,更多地引入民间资本和更大程度市场化,是李克强经济政策的一个核心。
“他还是基本上认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力量被削弱了。石油、铁路这些领域民营资本进不去,央企的垄断经营,因循守旧的管理方式,内部浪费都无法改善。事实上央企改革几十年,从79年就开始了,但一直没有改善。”
去年,中国政府为了鼓励民间投资,推出贯彻"民间投资36条"规定的42项实施细则。但中国大陆各地民间资本投资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今年中国国务院委托全国工商联,对有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调查评估,以寻找问题所在。
程晓农表示,中国大陆民间资本投入的最大障碍,来自垄断行业的大型央企和地方政府。
“显然之所以存在对民营资本的阻挠,就是因为央企和地方政府。靠他们自己评估,不可能得出靠谱的结论。”
中国网络作者刘先生认为,最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大力针对铁路、石油和银行等垄断性中央企业的反贪腐行动,可能和李克强经济政策遇到极大阻力有关。
“最近反腐败,抓了不少央企的大头。其中原来中石油大头,国资委主任蒋洁敏就是一个。几个月前他还说理直气壮发展国有经济,这在中共内部的话语系统中,就是和李克强对着干。所以他下台恐怕也不是偶然的。”
今年四月份,曾任国资委主任的蒋洁敏高调宣称,“要理直气壮地发展国有经济”。几天前,蒋洁敏被免职接受调查。刘先生表示,现在中国出现对立的几种声音,但都以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政策依据,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胡锦涛主持的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基本发展思路。两个毫不动摇本身有相当的矛盾性,因为对于市场份额和占有率来说,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双方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零和游戏的局面。国有企业因为有政府的政策和资源优势,远比民间资本强势,并在过去几年形成了“国进民退“的局面。
李克强担任总理以来,推行的的经济政策希望改变这种局面,试图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更多垄断行业,以实现社会资源更为有效的优化配置。刘先生分析说,这势必涉及一系列的政府体制改革。
“李克强的政策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放权,逐渐收缩到有限政府状态。这里面有汪洋的影子,以前汪洋在广东也做过同样的事情,现在也在主管改革。但他们面对的阻力相当大。”
刘先生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复杂程度增加,任何经济改革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体制问题,如果没有全面的政治经济整体改革方案,经济改革已经难以单独推进。程晓农也基本认同这个观点。
“央企问题还有地方垄断的问题,直接讲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原因是从人事任命、到政府种种政策规章,政府都可以插手对企业进行控制。那么要改变这种状况,单靠行政体制改革是不行的,过去几十年搞了几十年,没有效果,只有进行政治改革。”
从媒体报道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情况看,总理李克强正在以相当强硬的方式推动他的改革,要求各地方政府定目标、定事项、定责任、定时间、定结果,限期拿出各地的行政审批改革措施和配套政策。不过程晓农认为,李克强的要求能不能在各地顺利推进,恐怕并不令人乐观。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