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主党中国农民悲苦观察: 三農問題:村窮民苦「真危險」農夫怎變富?

2013年09月06日 综合新闻 ⁄ 共 353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郑秀梅转自

現代中國

2000年初,湖北省一位鄉委書記寫信給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提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三項,首次提出了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重點在於中國的農業一直以「小農經濟」模式發展,造成農產品競爭力不足,農民無法累積足夠資金改善生活及引入更多技術,農戶因而生活困苦。下文將會先分析三農問題的現況,再從發展食品加工和保護耕地方面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簡介:吳宏業老師為現任香港通識教育協會主席,現職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通識教育及倫理文學碩士,曾獲2008-2009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科技教育學習領域)、2008-2009年度啓發潛能傑出教師。

基礎級:知識能改變生活 但讀書即時窮

農民真苦,當中的「苦」代表農民生活的苦況,包括生活素質的低、社會福利保障不足、家庭離異的心理壓力等。

1. 生活素質低

中國農民家庭生活開銷負擔不斷增加,特別對於有學童和長期病患者的農戶,教育及醫療等負擔相當重。例如學校雖以「一費制」用作課本和作業等基本費用,但不同名目收費亦有增無減,如補課費、贊助費、試卷費等。而高中及大專院校的學費,亦令不少貧困農民孩子的升學夢破滅,即使勉強入學,也會對家庭造成沉重壓力。在農民中有一句說話:「沒有書讀的家庭將會窮,有書讀的家庭即時窮。」另外,由於醫院收費高,農村戶口的保障缺乏,導致農民有病沒錢看的情況變得普遍。

2. 戶籍制度

中國戶籍制度的功能主要有三,第一是戶籍的登記管理職能,當中最主要目的在於對人口居住地點與基本資訊的登記上;第二是限定人口自由流動方面的功能,當中最主要是針對城鄉人口流動行為進行的嚴格約束與規制;第三是在社會資源分配方面,當中包括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與公民切身相關的福利權益。特別在第三點的功能上,令農村戶籍的人得不到應得的保障。

3. 農民工

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的人被稱為農民工,當他們離開本來戶口所在地,則失去糧食配額、單位住房、公費醫療等福利。而且在城市工作的他們往往會被視為城市的二等公民,受盡歧視;離鄉別井工作的他們除了與家人分隔異地外,還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常有被剝削的情況出現。

農村基本資源不足 家電下鄉沒電到

農村真窮,當中的「窮」除了代表貧窮外,還代表農村各方面的缺乏,如資源、知識、設施等。

1. 經濟

農村一直受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滑的影響,令農村收入大幅減少;二是在非農產業中就業的農民工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農經營收入減少。

2. 知識和技術

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當中更有超過一億多青壯年農民是文盲和半文盲。農民所受的基礎教育一直是嚴重不足,他們對新技術及知識的接受力普遍較低。

3. 農地和設施

農民一直只有「土地使用權」,而當中的核心主要是農民對承包土地有使用權、開發權、經營收益權,而沒有土地擁有權,所以農民缺乏改變農地用途的權力。還有中國的耕地有限,每年便以上百萬畝的速度急劇減少,原因離不開地方政府加速城市化發展,興建工廠、公路、住房等,導致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等災害。而掠奪式耕種和過度放牧,亦使大量耕地和草場越來越貧瘠。

農村的基本設施缺乏,如水利、電力、交通等。不少落後的農村,由於欠缺完善自來水的設施,令他們在灌溉時,仍要攀山涉水或自挖引水渠道,費時失事。另外,要實踐農村現代化,完善的電力網絡一直是最大的挑戰,即使中央的「家電下鄉」政策實施,但缺乏穩定的電力供應亦無濟於事。

有產品沒市場 有市場沒人買

農業真危險,當中的「危險」是由於中國一直以「小農經濟」模式發展,對於農產品質素、面對外來競爭的能力、宏觀的市場觀策略等。

1. 農產品質素低

由於「小農經濟」模式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多以個體家庭為單位,並只是在小塊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通常只靠父傳子的經驗傳承,欠缺科學化及有系統的知識承傳,結果農產品質素的控制困難。

2. 欠缺市場策略

由於傳統農業是先生產後找銷售對象或方法,甚至有些更只管生產,不管銷售情況、市場動向、市場供求等,結果時常出現生產後農作物沒有市場承接,只好賤賣或囤積自用。

3. 外來競爭加劇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農業市場對外開放。中國的「小農」在沒有補貼及資源、知識、技術等多方面缺乏的情況下,面對日本、韓國、美國等以「優質」作宣傳旗號的農產品,根本沒有能力與其競爭。

進階級:賣小麥不如賣麵粉 食品加工賺大錢

促進農業生產產業化及市場化發展,當中着重於農產品加工製成品及半製成品的發展。目前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加工約佔總量的80%,而中國只有10%至20%;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相當於農業產值的二至三倍,而中國還不到三分之一,如法國的農民種植葡萄亦非為出售葡萄,而是為加工成葡萄酒,明顯法國的葡萄酒產值比葡萄高很多。中國政府可投放更多資源,加大農業生產產業化及現代化的力度,在當地興建所需設施及作知識與技術培訓,相信中國農民售賣麵包(製成品)及麵粉(半製成品)的利潤一定比售賣小麥多很多倍。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空間很寬廣,潛力很大。此方法亦能對農村收入低及面對外來競爭加劇等問題帶來正面影響。

要推動農業經營市場化,必須發展由地方政府監管市場導向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即鄉鎮企業。它們的規模較小,只是利用鄉鎮中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組織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當中除了促進以農村協作模式耕種,引進科學化方式,以及現代化人力與資源管理模式外,更發展出「來料加工」及「三來一補」等對外貿易策略,達致促進農村過剩的勞動力轉移。此方法能有效應對農村缺乏知識、農產品質素低及欠缺市場策略等三農問題。

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助發展

中國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精神。在資源方面,雖然政府以減免農業稅和實行直接補助政策支持中國農業,但要達到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致力發展農用水利及電力設施,以支援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技術方面,雖然中央政府以特殊補貼金及農戶貸款政策來支援農民購買發展農業機械及拖拉機等,但相比美國、歐洲等發達農業國家來說,中國所謂的農業現代化仍相當落後。如美國的農業企業正與當地大學合作研發數碼化農業技術,以無人駕駛的小型飛機,在農田中作溫度、濕度等監察,再配合自動化灑水系統,令農民足不出戶亦可有效監察及管理農田農作物的情況,對於中國而言,這些都是望塵莫及的。

摘星級:嚴禁強收農地 做到農民有地耕

中國傳統以來一直是以農立國,農村戶籍人口約有8億至9億,佔全國總人口約四分之三。但這些農村戶籍人口中真的是農民卻並非如此多,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不少農民到城市工作,況且中國的可耕農地不足。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可耕農地約20億畝,但人均耕地不足2畝。根據國際農業專家認為,在現在的生產力水平下,養活以及令一個人過得溫飽,人均耕地不能少於4畝,所以如何令所有中國農村戶籍人口溫飽仍是中國的一大挑戰。

耕地保護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和措施,對耕地的數量和品質進行保護。此方法主要針對地方政府及商界強收農地用作非農業建設,而導致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農業發展受威脅。當中在農地數量保護上,措施包括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建立並鞏固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還有推動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以保證農地有民耕,農民有地耕;而在農地質量保護上,國家應制定耕地品質保護措施,防止如水土流失、耕地沙化、鹽鹼化、貧瘠化等。

改戶籍制度減農民數量

不少人提出取消中國戶籍制度能解決三農問題,但即時取消的方法可能會衍生其他社會問題,如社會分化矛盾、資源分配失衡、城市人口過剩而造成失業、犯罪率上升等問題。要解決農民「國民待遇」不公的問題,需要有實際措施和步驟。國家要分別在義務教育、戶籍管理、遷徙自由、市場進入、勞動就業開發、公共用品使用等諸多領域,逐步取消對農民的歧視和限制,而這些轉變必須透過分階段來進行,如加設戶籍改變渠道,在農村人口過多時可以讓農民申請改為城市戶籍,以解決農民過多而農地不足的問題,但絕不能操之過急,過度急促的城市化將會使農地大幅減少,有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概念鏈接:三農:農民、農村、農業

三農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在2000年初,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朱鎔基前總理寫信提出三農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農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

戶籍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中國歷史上的戶籍制度是與土地直接聯繫的,以家庭、家族、宗族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現代戶籍制度是國家依法收集、確認、登記公民出生、死亡、親屬關係、法定位置等公民人口基本資訊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以個人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