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洗脑观察---我看中国的教育问题

2012年11月30日 综合新闻 ⁄ 共 612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星转自人民网

关于教育的讨论成为近几年来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家长,我对中国的教育是比较悲观的那一种。事实上,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讨论没有什么结果,更不会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从根本上说,“应试+功利主义”使中国教育完全走错了路。看看那些失去欢乐童年、“小老头式”的中小学,再看看那些一毕业就失业,高不成低不就,“满腹经伦”的大学生,你就不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说得严重一点,是应该挽救中国教育的时候了。任何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从民族未来,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甚至更高的境界思考这个问题。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相当多的人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承受的压力最大,是最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人。说句心里话,要说辛苦,莫过于中小学生了。记得《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幅题为“上学,能否晚一点”的照片,那个孩子头戴小黄帽,背着大书包,顶着凛冽的寒风,披星戴月,直奔学校,相信大凡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产生恻隐之心。夏衍先生描写三十年代旧上海包身工“顶着星星进,顶着星星出”的情境,可以说几乎就是现代中小学生的真实写照。入夜,当我们在电视前欣赏足球赛、看电视剧时,只有学生还在苦读寒窗。到了双休日就更热闹了,大人们争相去郊区休假,而孩子们的身影却频繁出现在少年中心、培训学校的这班那班上。以致北京发生了由于过度劳累学生猝死课堂的悲惨事件。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这种格局?我认为,主要在于我国教育体制本身,其次,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搬掉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压在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教育部门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是要改革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精简教材内容,这是“减负”的基础。现在,学校的课程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厚,尤其是所谓“实验教材”,难度越来越大,大有揠苗助长之嫌。而这些课程和教材都是符合教学大纲的,是合法的,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来看看孩子们如何面对这些课程。有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9月1日入学,到10月中旬的一个半月里,扣除星期六、星期天和国庆放假7天,实际在校上课的时间不足30天。而他们上课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语文上了16课,古诗词背了36首,数学上了6课(32页),英语上了9课,美术、自然、科技、音乐、劳动、体育、品德、手工上了多少无法统计。就主课而言,平均每天一课、一诗以上。后来速度越来越快,每天要背2首新诗,还要上新课。到二年级就开始解一元一次方程了。家庭作业有时多达5项,没有2小时是完不成的。这样的速度和数量别说对一个目不识丁孩子,就是对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也未必是件轻松的事。要知道,孩子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过重的负担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但无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兴趣”这位内在的老师,这可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向来反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事实上,搞这么多课程和内容是根本没有用的。不信让五年级的学生来背一年级的韵语,估计大多数学生除了记得“床前明月光……”之类的简单诗句外,其它东西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更不用说幼儿园的孩子能认几百字,就更是瞎起哄了。香港的一位知名教授对大陆的学生作过分析,说他们非常用功,也非常聪明。他们的TOEFL成绩基本上都在600分以上。但TOEFL成绩虽好,用英文写的信却很糟。这说明他们还是不会用英文。至少说明他们是为考试而考试,没有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我们每年都要派选手参加国际数学、化学等等竞赛,而且几乎囊括了全部冠军,看起来很让国人振奋,但不幸的是中国却出不了几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化学家……,哲学家就更少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为了考试而学习。上大学的时候选择学校和专业也是瞄准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而不考虑自身的特长、兴趣,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悲哀。举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一个中学生的古文特别好,而且她也特别喜欢古文,于是考大学时填的专业是古代汉语专业,然而她的父亲却背着孩子改成了法律专业,因为她的父亲是法院的领导,从现实的角度看,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大家当然很清楚。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本是个高材生,但经不过各方面的劝说还在转到了经济管理学院读MBA。基础科学、前沿科学无人问津,都去搞应用科学,那么应用科学不是无源之水了么?长此以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怎么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当然,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学生和家长,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我们怎样去创造一个先进的机制。

二是建立起对学校的科学评价体系。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某某学校是好学校,实际上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这就使学校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要面对社会、家长的压力,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以免落得“坏学校”的名声;另一方面,又要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抓好素质教育。要解决这对矛盾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评价体系,包括着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和对教师的岗位评价体系,以此决定优劣。至于这个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可以作为一个课题交给专家研究。

三是要监督《教育法》的贯彻落实。由于事实上存在“好学校”与“坏学校”之分,当前择校之风盛行,这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各地小学升初中为例,尽管还有一个学期的学业。但学生及家长不得不为升学而担忧,各个中学春节一过就开始招揽生源。每逢周六周日,各中学搞升学咨询会,学校门前人头攒动,家长疲于奔命跑了这家跑那家,学校为拉生源也花大量精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一奇怪的现象不仅在国外没有,国内过去也没有。难怪有的家长说,还不如像过去那样,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省得瞎折腾。

个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资源配置上找突破口。比如,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公立学校坚决杜绝择校生、特长生等等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注意师资力量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享受到基本相当的教育水平。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据了解,日本政府为了保障国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教师资质认证和轮换制度,规定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年,必须定期轮换,这真是一个好办法。资本主义国家尚且能够做到人人平等受教育,我想“社会主义大家庭”更容易办到。当然,这需要多方配合,政策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责无旁贷。

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包括学校各种特长班、培训班盛行,什么奥数班、华数班、英语班、钢琴班……铺天盖地而来,仿乎一夜之间全世界的数学家、音乐家……都到了中国。其实,这些花架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是鼓了一部分人的腰包。据电视报道,仅河北一省办奥数班一年的收入就在3亿元以上。其实,家长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很多“重点中学”把所谓的特长分作为入学的条件,这是对义务教育法公然的蔑视。据说教育部最近下发通知要求停止此类招生。但愿是真的,但愿能坚持下去。

我这样说并非反对特殊教育。对那些确有特长的学生,可鼓励民间办教育,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类学校学习,其学生今后在升学等方面的待遇完全等同于公立学校。这样,既保证了公平,又体现了自由选择受教育的权利。

四是尽快出台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如果说,制定一整套改革方案需要一定时间,有一个过程。那么,出台一些改进措施是可能的。比如,调整作息时间,减少课时;开通校车,保障学生体力;有条件的学校,可试行在校早餐,既可改善学生的营养,又解决家长的难题。我们天天在喊“减负”,收益甚微。其实解决之道没有那么复杂,比如规定周一至周四不准小学生把书包带回家,留在学校,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教育部门要有所作为。最近我以一个家长的名义给某区教委中小学科打电话,原本想提个关于调整上学时间的建议。不曾想,接电话的不知是科长还是一般干部,很不耐烦地说“不关我的事”,没等我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在各行各业抓作风建设的今天,这位“教师爷”的态度之恶劣实属少见。通过这件事,我在想,中国教育“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不足为奇了。

第二,老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

素质教育,关键在老师。中国的教育如何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的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作为教师,应该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从国家竞争力的长远目标出发来对待素质教育问题。我认为,在对待教育上,要树立三个观念。

1、育人胜于教书。有人说:做事必须先做人。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哲理。窃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职责,育人更甚于教书。现在,大多数学校实行学生管学生的办法,很值得探讨。报载,有个学生中队长(不知是几道“杠”),把全班同学带到烈日底下排队,自己却去买冰棍吃!当然,这是个特例。事实上中小学普遍存在班长、组长、队长、优等生等特权人物,他们甚至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滥用职权。比如,有的值周生在维持秩序时,对自己的同学动辄呵斥,没有一点礼节;有的班组长利用手中权力,向同学要东西,甚至拉帮结伙。类似事件,虽然事小,但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这样的所谓“优等生”将来很难说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因此,老师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要让那些握有一定权力的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特别是对他们的职责要严格加以限定,管管带队,收发一下作业本是可以的,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替老师改作业,行使老师的部分职权。否则,其人格的发育就会“跑偏”。

2、创新重于成绩。创新是立国之本,民族自强之源。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一种勇于创新的素质。不是他们不会创新,而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多少年来,我们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统一,灌述的是学问,赞扬的是分数,而忽略的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更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个小小的例子,有个学生做数学题,答案都对,可老师判错,因为这个学生用的方法不是老师指定的那一种方法,仅此而已。西方的教育学家历来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发挥人的思维和创造力。特别是孩子,他们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必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国外,老师通常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伙伴(我个人认为,这与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并不矛盾),努力创造一种轻松自如的气氛,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想象力,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发言,让他们尽情表现,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很幼稚的问题。孩子们在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并把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带到了成年。

3、机会重于结果。学生需要的是机会,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行,不管结果如何。现在的问题是,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好学生”与“坏学生”。自然,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没有均等的机会,失去了公平与公正。举一个例子,有个班上选班干部,竞选者发表竞选演说,然后投票。结果有个学生几乎是全票,但只能当副班长,为什么?因为老师规定,原来的班长是优等生,不参加竞选自然连任。其他同学不服,只能私下议论,说原来的班长两面派,很多同学不喜欢。其实,班干部算不上“干部”,但是这样的选举带给学生们一个什么样的意识呢?那就是,民主里的特权,变了味道的民主。如果从小就有这样的意识,长大以后怎能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正确行使民主权力?老师的职责就是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而这种规范源自于学生的意识。为了给每个人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可以在班上开展“今天我当班长、组长”等活动,激发大家参与班务的热情,形成一个团结、民主、平等、竞争、奋发向上的集体。

第三,家长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特别是那些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的家长,更是望子成龙心切,恨不能把他们那一代失去的损失夺回来。有的家长自己上学时没有学好,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于是乎,除了拼命找“好学校”外,就是见班就报,什么琴棋书画,数学外语等等,样样不拉。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要强求孩子。我这样说,并非一味反对报班,就像吃饭一样,饭谁都要吃,但饭量却不同。对学习也一样,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总是要上的,这没有商量,但对课外的事就要多一份民主,多一份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

最近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宣布从今年9月1号起,全区小学生到校时间由原来的早7:30推迟到8:00,并规定一律取消早读,目的是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必要的睡眠和休息。没想到的是,在教委看来一项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的政策,却遭到了大多数家长的反对。一名5年级学生的父亲表示,不能依着孩子不起床,早上的时间无论做练习还是背课文都能学到东西,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想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在想,人们常常谈到“人权”,不知道我们这些大人们是否知道什么是人权,什么是人的基本权利么?不能因为我们监护人有“权”,就可以无视一切,甚至剥夺了孩子们最基本的休息权利吧。

第四,改进中国教育“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其实,关于中国的教育,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我们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中小学时玩命学,到了大学正是学知识长本事的时候却放松了。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千万学生过独木桥,都要上大本,其结果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那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还有一种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不设(毛笔)书法课,小学升初中不考语文,只考数学和英语,这不禁让人对上世纪70年代黄帅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与今日英语狂热的理性思考,我们是否不左就右?我们不应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怎能以外语挤压母语的地位?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那么谁来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怎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关于如何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问题和矛盾,改善中国的教育状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智。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愧对世界读书日》的“人民时评”。作者认为,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作者这样写到:“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给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文章观点鲜明,切中要害,相信会从不同的角度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