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洗脑观察—运动员,你伤不起

2012年07月09日 综合新闻 ⁄ 共 285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星转自网易

最近,有关中国退役运动员的新闻层出不穷,邹春兰生活艰难、无法怀孕,桑兰打起天价官司……与刘翔、姚明等巨星相比,绝大多数普通运动员,退役前同样为国家荣誉拼尽全力,但退役后却因为项目冷门、个人名气不足等诸多因素面对从零开始的生活。更残酷的是,长年的运动训练,让他们的身体饱受摧残,“伤不起”的退役

运动员正在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关爱。

  射击职业病

  听力下降

  代表人物:陈颖

在北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的射击奥运冠军陈颖,一直被耳疾所困扰,之后左耳听力更是已经下降到几乎听不见手机通话的程度。国家射击队领队肖昊鹏曾说:“由于一名射击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五六个小时,巨大的枪声以及场馆内的回声,对运动员的听力肯定会造成一定伤害。”而我们熟知的中国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也有一定程度的耳疾。

  举重职业病

  腰部受损

  代表人物:陈燮霞

相比其他项目,举重所带来的伤害更甚。每天都要针对下肢的腿部力量、躯干的腰背力量和上肢的肩部支撑力量进行训练,所以90%%以上的运动员在这3个部位都有不同损伤,特别是腰部受伤更是成了第一大“天敌”。北京奥运会首金获得者陈燮霞就因严重的腰伤而无缘09年的全运会。而举重奥运冠军丁美媛,原来的体重并没有那么大,但为了进入大级别行列,硬是把自己给“催胖”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蔚林实习生 张尧 采写

  跳水职业病

  视网膜脱落

  代表人物:郭晶晶

跳水这一项目永远是头要先于身体入水,必须要做到人与水面成90度角。这样的入水对眼部冲击力是很大的。“跳水皇后”郭晶晶一直饱受眼疾的折磨。1996年,14岁的郭晶晶就出现过视网膜脱落的情况,右眼视力仅为0.2。北京奥运会前夕,郭晶晶眼疾再次复发,不过最终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并捧回了两块含金量十足的金牌。09年,郭晶晶在香港进行修补视网膜手术。

  体操职业病

  脊椎受伤

  代表人物:桑兰

最近饱受关注的桑兰,则是典型的“受害者”。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桑兰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体操运动员的脖子、肩、脚、腰、胯等部位都非常容易受伤,而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意外受伤则更致命。

  径赛职业病

  跟腱末端病

  代表人物:刘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导致刘翔退赛的“罪魁祸首”正是径赛运动员的“职业病”——跟腱末端病。跟腱是人体腿部一个很重要的部位,跳跃、蹬地、奔跑靠的都是它。所以径赛运动员的跟腱受伤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主要还是因多年慢性积累造成,也是从事跑跳项目运动员的职业病。

  隐性元凶:兴奋剂

兴奋剂是造成运动员身体机能退化、甚至猝死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前举重全国冠军邹春兰就自曝长期服用兴奋剂,导致退役后无法怀孕。虽然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是禁止服用兴奋剂的,但据一些曾受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称,“为了成绩,有时必须要服用一定量的兴奋剂才能打开那一关。”兴奋剂对身体的伤害,远甚于体育本身。

  运动学专家苟波解读

  “掠夺式开采”运动员身体机能更早退化

昨日,就运动员职业病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体院的运动学专家苟波博士。

华商报:这种运动员的职业伤病是大面积存在的吗?

苟波:对,运动员的伤病的确是大面积存在的。不过,因为各种项目的不同影响大小会不一样。比如说像体操受伤的几率和面积就更大一些,因为体操要活动全身6大关节,非常容易受伤。另外,最容易受伤的是脚踝,基本上所有的运动都和脚踝有最直接的关系。

华商报:中国运动员似乎格外容易患各种伤病,有没有训练上的原因?

苟波:这和我们的教练员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方式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不是因材施教,而是一种大锅饭的选材和训练手段。比如设置一个标准,往所有人身上套,这样长时间下来,不适合的训练方式往往会对运动员造成伤害。

华商报:和正常人相比,伤病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影响主要在哪?

苟波:正常人也会因为运动受伤,但他们和运动员有很大差别,首先正常人不会长时间大运动量地集中训练,劳损程度没有运动员大。其次因为伤病会诱发一些其他疾病从而影响身体机能,使运动员身体机能过早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员长期运动训练其实是在对身体进行一种“掠夺式开采”。所以,我们会关注很多因为伤病致残或者身体机能退化的运动员,是因为他们的确不容易,负担很重。

  中国退役运动员近半数失业

  保障体制与教育机制均需完善

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后,截至2009年7月,全国累计已停训待安置退役运动员4343人,而2010年预计新增退役人数2193名,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得不到及时安置。记者昨日采访了西安体院体育社会学专家杨建设,他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只能寄希望于国家完善保障体制。

  保障机制05年前买断、05年后签合同

2010年底数据显示,全国在训运动员33294名,正式在编的仅17444名。“据我所知,国家有一个安置方式的分界线,2005年前,基本上是当地体育局一次性买断运动员运动年限,而05年后,是和运动员签合同。合同的最终年限也就是运动员运动寿命的最大极限,在此之后,不再安置。目前来看,除了一些特别出色的运动员不存在问题之外 (本身其经济实力也无需安置),绝大多数运动员迫切需要安置,而国家目前提倡的安置方法是让这些运动员进入各项运动俱乐部去当教练。”杨建设告诉记者。

但由于运动员从业过程中文化教育缺失以及退役后保障制度匮乏,依然有近五成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无门。“‘桑兰事件’发生后,给运动员在大型比赛时投保才开始出现,而从目前来看,保障机制还在发展和探索过程中。我们没有像欧洲国家那么好的福利制度,运动员大部分也是‘国有’的,现在像李娜、丁俊晖这样成名后再被国家队收编的模式只是个别现象,但却是一种新的思路,这样可以解决掉很大一部分退役保障上的负担。”杨建设说。

  教育机制只管运动训练,疏于文化教育

如何从源头上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首先,一直以来,中国体育的“唯金牌论”成为阻碍体育稳定发展的顽疾,导致某些项目上存在保障不足、经营惨淡的现状。其次,伤病是每个运动员不可避免的话题。当运动员期间,治疗伤病都是国家出钱,而退役后伤病却没有随之退役,巨额医疗费都由自己承担。

杨建设介绍,运动员退役后,关系一般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成绩名次较好的就由当地人事部门联系工作,但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加上运动员本身素质问题,找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政府机关进不去,企事业单位没人要,只好在家待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素质一直是影响其就业的短板。长期以来我们只管运动训练,疏于文化教育。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杨建设告诉记者。

目前,总局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严重问题,每年2000万元预算的《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办法》正在草拟中。另据记者了解,陕西虽然处于西部地区,但在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上行动较早,去年底今年初,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我省未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可获得货币安置。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