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法治观察 再论蒋经国为何选择自由化

2017年05月24日 综合新闻 ⁄ 共 226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范华转自 FT中文网

张铁志:只有仔细考察七十年代蒋经国刚掌权时所尝试的改革措施,我们才更能理解他在1987年做出的巨大决定。

关于蒋经国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早期国际上的学术研究,或者在台湾,乃至在大陆与华人世界,都有着极大争议。有人认为,蒋经国是一个良善的改革者,尤其在八十年代后期,他做出了和邓小平截然不同的决定:政治自由化,让两岸在九十年代走向完全不同的政治旅程。这个看法意涵着,要是当年小平像小蒋一样就好了。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看法(或主观期待)是忽视了当年蒋经国面对的社会力量是不得不在各种压力下,与其问当年中国为何没有蒋经国,更重要的是看社会力量与政权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政权内部的权力问题。
台湾的薛化元教授日前撰写了一篇《台湾为什么在三十年前选择走向自由化》,精彩地分析了蒋经国在1987年面对的国内外压力(以及台湾民主化的未竟之业)。本文希望做出一点补充,进一步往前看七十年代他刚掌权时所尝试的改革措施,以更理解他在1987年做出的巨大决定。
政治学的基本假设是统治者永远都想要保持政治权力。面对社会要求改革的压力,他会考虑镇压成本与容忍成本何者较为巨大。一旦民间压力让其无法忽视,一旦镇压将会付出巨大成本时,威权统治者会考虑实行某种改革,来维持政治权力的延续。
在台湾,战后二十多年的半极权统治之后,到了197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权面临来自内外的重大压力,威权体制出现裂缝。在台湾内部,国民党内出现人才老化问题,因而从六零年代后期他们开始思考人才甄补的议题,包括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以及结合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力量。此外,1970年的岛内“保钓运动”代表新生代对政府不满,并且转向要求言论自由、政治改革,国会全面改选的议题也被提出。
对外,先是1971年尼克松访问中国,该年下半年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台湾失去国际支持,并与美国关系面临重大转变。国民党政府深知“反攻大陆”无望,必须向岛内寻求更多的正当性,才能巩固政权。
蒋经国于1972年接班,担任行政院长。但在1970年4月26日,当他以行政院副院长身份访美时,在纽约遭到两位台湾博士生黄文雄、郑自财开枪刺杀,虽然刺杀失败,但对蒋经国带来极大震撼。只是,很难知道这对他两年之后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面对当时国民党内外的危机,他在担任行政院长之后,标举“革新保台”,在内阁中大举任用台籍人士,如政务委员李登辉等。国民党的中常委之中,本省籍比例从六零年代的百分之十左右,到1972年增加为14%,1976年增加到22%,1979年33%。可以说,蒋经国试图改变国民党的性质,推动“党国体制的本土化”,来强化政权正当性。
但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反对力量的新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是1972年开始的定期选举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党外民主运动开始逐渐成形。虽然政治打压不断,但他们开始逐步以组织化方式参与选举、创办杂志,例如成立以“党外”之名的全国性网络。1977年的选举,“党外”在全岛串连,赢得4席县市长、21席省议员、8席台北市议员、146席县市议员、21席乡镇市长。这场胜利让他们逐渐成为一个非正式的政团,但也让蒋经国和国民党意识到,不可如此继续下去。因为他们的有限改革,只是为了修补威权统治正当性的危机,而不愿意看到政治权力被挑战。
因此,国民党政府开始采取压制行动。1979年1月,警备总部在1月21日以“涉嫌参与匪谍吴泰安叛乱”的莫须有罪名逮捕当时的高雄县长余登发父子。翌日许信良、张俊宏等人齐集高雄桥头乡,发动示威游行要求释放余登发。事后,余登发被判处八年徒刑,桃园县长许信良被停职两年。
1979年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党外运动在高雄举办一场示威游行,事后对党外主要人士展开大逮捕,八名党外领导者在军事法庭上被以叛乱罪判刑,其余三十三人亦被判刑二到六年不等,是为“美丽岛大审”。
很明显,面对越来越组织化的党外民主运动,主政的蒋经国决心要彻底镇压当时反对运动的主要领导精英。但是统治者没有料到的是,当时的镇压造成的恐怖气氛并没有吓退反对的力量。当八零年代的布幕拉起,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异议声音开始吶喊,且在1980年底举行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党外势力取得良好战果,整体得票率比七零年代更高。尤其,几位“美丽岛”受刑人的家属出来参选,“讨公道”,都高票当选。次年,“美丽岛大审”的律师辩护团多人参选市议员也都高票当选。新一代民主运动者让国民党无法忽视。
此后,七零年代点燃的本土意识到八零年代出现更强的“自决”理念,各种社会力的觉醒和新社会运动如环境、劳工和学生,以及来自美国的压力,都让执政党面对新的困境,一如薛文所描述。
相比来看,这是类似的刺激与反应:面对1972年之前的国内外危机,刚接班的蒋经国采取了有限的政治改革,希望强化政权正当性,但不愿看到政权受到挑战。到了1987年,挑战已然成形,面对的危机更为巨大,他如果要镇压,可能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采取了局部的自由化改革(但离民主化甚远,言论自由没开放,国会也没有要全面改选),并且换一套管治架构(如新设置国安法),他们接纳了挑战,但仍希望主导整个政治局面。事实证明,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的民主转型过程中,国民党确实藉由各种资源优势和制度设定,成为可以赢得选举的执政党,直到2000年的内部分裂,才让民进党有机会政党轮替。
当然,没有人知道,如果是蒋经国1988年没有过世,国民党会不会在解严之后继续改革,又能否持续赢得选举,而台湾的民主会前进或者停滞。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