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主党中国农民悲苦观察:中国农民工的历史意义与作用

2013年08月03日 综合新闻 ⁄ 共 92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郑秀梅转自华龄出版社

二、政策制度的转变是民工潮出现的制度前提 ① 长期以来, 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 是限制人口流动的制 度性因素。但这一战略体制在运行了几十年后, 开始出现问题, 表现在 微观上的低效率和宏观上的资源配置的浪费, 造成国民经济运转的严 重阻碍。在这一体制下, 农业资源被不断地向工业与城市转移, 导致农 业自身处于停滞状态, 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大量农村人口因长期被排除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而导致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 矛盾的不断积累表明, 传统发展战略难以为继, 它催生了农村经济体的 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经济体制开始发生变化。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实施, 使农村劳动者从僵化的、低效率的生产组织制度中解放出 来。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使人民公社体制解体, 农村社会组织对农民 的控制力度下降。农民作为事实上的经营主体, 不仅有了对自己土地 第二章 中国民工潮形成的动因 37 ① 朱 力:《 民工 潮》, 福 建人 民出版 社 2002 年版 , 第 107 页。 的生产有主权和财产权利, 也有了身份自由和流动自由的权利。农民 挤出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进入非农产业。在这一背景下, 1984 年中央 1 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 镇落户”, 这标志着城乡隔绝体制首次被正式打破。1993 年, 国家全面 放开了农产品的市场购销, 实行了几十年的城市粮食供应制度随之取 消。这就根本改变了户籍制度对于流动的限制。 与此同时, 城市改革步伐也在加快, 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变 化。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启动, 使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规模的 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的建筑工人, 而且拉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兴旺, 需要大批的服务人 员;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发展, 需要大批的劳动力; 城市居民工作节 奏的紧张, 需要家务服务人员, 保姆的需求量大增。城市发展腾出了劳 动力吸纳空间。同时, 城市的相关制度政策也在发生变化, 如身份证制 度、城市居民福利补贴制度等改革, 从制度上取消了农民进入城市就业 的障碍。特别是城市就业制度进行改革, 由国家统一分配劳动力到企 业根据需要自主吞吐劳动力、自行确定工资形式和工资水平。这就为 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为民工潮的出现创造了客观条件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