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共欺诈观察:盘点2012年度中国十大假新闻

2013年01月25日 综合新闻 ⁄ 共 924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姜洪波转自新浪博客

又到岁尾,持续十年的《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转型后,继续如期出击。在盘点2012年全国各类虚假新闻的时候,我们欣慰地发现,在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下,虚假新闻泛滥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相关典型案例的数量及其不良影响都比往年有所式微。
    不过,虚假新闻毕竟是新闻业的一种顽疾。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虚假新闻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无论是历时性地回溯古今新闻史,还是共时性地比较中外新闻界,它在每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普遍地存在着,只不过严重程度、具体表现形态、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应对机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虚假新闻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其形态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事实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认真挑选了10条负效应相对较大,且颇具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透视这些案例可以发现,虚假新闻之所以久禁不绝,除了少数有意为之的案例外,多数案例其实是在媒体和记者习焉不察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操作常规。这些常规是为保证新闻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流程和工具,但它们并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新闻,也有可能成为媒体和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帮手。
案例1: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
    【刊播媒体】《温州商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月5日
    【“新闻”】2012年1月5日,《温州商报》刊出温州春平集团招聘的新闻《“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文中首次公布了“春平集团收购美国特拉华州的一家银行,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鼓舞人心的爆炸性信息。紧接着,《温州日报》也刊登《“东方犹太人”抄了西方犹太人的底》,详细报道了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一事,并首次点出林春平收购的那家银行叫“美国大西洋银行”。此后几天,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纷纷开始介入,林春平的知名度急遽上升,舆论将其视为消除“温州金融风波”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典型和温州民间资本突围的标杆式人物,由此一顶顶“桂冠”落在他头上:“敢吃第一口螃蟹的人”、“银行家”、“温州民间资本在金融业左冲右突的破冰之旅”云云。凭借此举,1月18日林春平当选为温州市九届政协委员,并任温州市瓯海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等。
    【真相】可惜,好景不长,3月初,网络上开始有人质疑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一事。3月3日,《潇湘晨报》报道称,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特拉华州政府网站上根本查不到林春平所收购的“银行”。3月7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林春平收购银行闹剧的真相,所谓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他只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买了家已宣布破产、与财务沾点边的经营性公司。3月13日,林春平召开媒体沟通会,公开向公众道歉。3月29日,温州市政协同意林春平辞去市政协委员。5月23日,林春平因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而出逃,6月10日晚10点30分,潜逃广东省珠海市的林春平被押解回温。
    【点评】在新闻实践中,记者通过采访各个消息来源完成新闻报道,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新闻常规以保证新闻的真实和准确。但通观这则假新闻的流传过程,主要信息都来自林春平本人,除此之外,能够证实收购银行事件的直接证据一个也没有。有些报道还引用了很多无法证实的细节,比如林自称是“安南儿子的同学兼室友”、“在加纳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等。媒体主动放弃了查实这些内容真伪的责任,从而为虚假新闻打开了方便之门。
    以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脉关系需要长期经营,以确保记者获得准确、深入的信息来源,建立自己在行业中的专业地位。但当前新闻工作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渐趋快速而浅薄,新闻被当做单纯的商品,似乎只需用“好看”瞬时吸引眼球,是否准确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而消息来源往往只是满足新闻写作需要引述的形式要件,事件一过就不再重要,所以就没有长期维持关系的必要;为了方便新闻的快速生产,单一信源、匿名信源等被大量应用;媒体间互为信源、“共享”信息,导致一假俱假,以讹传讹;即使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释放错误信息,记者也不愿甚或无力进行查证,致使误信消息来源而制造出虚假新闻。
 
 
 
案例2: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
    【刊播媒体】凤凰网
    【发表时间】2012年4月9日
    【“新闻”】2012年4月9日凤凰网影视新闻频道报道称,“近日,3D《泰坦尼克号》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被删引起了观众的质疑。对此,广电总局做出了解释,称考虑到3D电影的特殊性,担心播放片段的时候观众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造成纠纷”。
    其实,这条“新闻”之前就在微博上广泛流传了,不少媒体微博曾转发过这一信息,甚至被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关注并转发,连《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信以为真。
    【真相】这个“国际玩笑”的始作俑者——网友“豆瓣逗你妹”解释了此事的来龙去脉。4月8日他在自己的微博中杜撰了这条“新闻”。在这条纯属搞笑的微博最后,特意加上“#假新闻#”标签。对此,他解释说,考虑到大家可能对讽刺、恶搞的“洋葱文化”不了解,专门在最后加了一个“假新闻”标签,以免人们以假当真。不过,在社交媒体的不断转发中,这条信息“火”了,但是他特意设置的“假新闻”标签,却在转发中缺失了。有的媒体机构认证微博不但把“假新闻”标签丢掉,还换上“首席评论”的标签,更增添了这条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
    【点评】网友抱着娱乐的态度信手“创作”了一个“客里空”,而且注明了这是假新闻。然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假新闻”的标签却被遗失了,俨然以真新闻的身姿登场,并得以广为传播。也许有些传播者明白其中的调侃成分,只不过是为了取乐而放任自流罢了。问题在于,媒体如何承担起核对证实的责任?如何确保自己作为事实准确发布者的权威地位?
案例3:铁道部谋划成立三大集团
    【刊播媒体】《经济观察报》
    【发表时间】2012年6月18日报纸刊登,6月15日上网
    【“新闻”】2012年6月18日《经济观察报》刊登《筹组三大集团 铁道部政企分开》,报道称铁道部改革方案将于10月份落定,谋划成立三大集团。之前,这篇报道已在各大网站上刊出。
    【真相】同日,新华网发表消息称,铁道部宣传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纯属谣言,将到该报社了解相关情况,并对其谣言可能造成的后果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6月25日《经济观察报》在头版刊出《致歉声明》,称《筹组三大集团 铁道部政企分开》文章内容完全失实,“据调查,记者没有采访,而是搜集以往有关专家言论和网络论坛信息整合而来,没有严格履行新闻采访程序,尤其是未向铁道部有关部门进行核实。”该报还对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处分,当事记者予以除名。8月29日新华网报道称,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经济观察报》因连续刊发虚假失实报道,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这也是2012年度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唯一一件本年度虚假新闻被处罚案例。
    【点评】虽说新闻出版总署对此事件已有定论,但《经济观察报》的道歉似乎并不心甘情愿,刊登在头版的《致歉声明》在其电子版中无法打开。而受到严厉处罚的当事记者似乎更委屈。6月21日,她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这样写道:“狂风大作,暴雨倾泻,难道理解了我的委屈?!”
    这种话语策略造成的结果就是新闻圈内普遍对报社和记者怀有同情,甚至被看成“新闻英雄”。媒体同行对此事的评论,也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比如《南方都市报》评论《铁路系统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是成功关键》 ,虽然承认“铁道部对不实传言及时辟谣是必须的”,但更强调“所谓‘三大集团’猜想,亦可视为民间呼声的反应”。而《第一财经日报》的评论也认为,“三大集团说”是“不实的报道与属实的目标”,“最起码,这个方案点出了铁路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一,即政企分离”。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新闻界对虚假新闻的认定标准——这样一个关涉新闻业专业地位的核心议题迟迟无法形成共识,官方舆论场和专业舆论场对此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对抗倾向。但从新闻实务的角度分析,《经济观察报》这篇报道本身的瑕疵非常明显。如全文只有一个具名的专家消息来源,但其作用是提供观点而非事实,记者大量使用了匿名消息来源,以此作为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事实信息。此外,铁道部作为权威信息的提供者并未在文中出现,这就导致记者的信息无法得到官方的证实或证伪。在对待新闻管理问题上,我们当然反对粗暴无理的行政干预,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也决不能因此忽视了专业自省和自律。
 
 
案例4:广电总局出台六禁令
    【刊播媒体】《新京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8月3日
    【“新闻”】8月1日,《武汉晨报》《沈阳晚报》都报道说,有业内人士爆料,广电总局近期约见各大电视台高层,口头提出针对电视剧播出的六条意见。8月3日,《新京报》刊发报道《广电总局提六项新要求》称,昨日,经国家广电总局相关人士证实,广电总局日前对于电视剧创作提出六项要求,其中包括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不能无限制放大家庭矛盾;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商战剧需要注意价值导向;翻拍克隆境外剧不能播出;不提倡网络小说改编,网游不能改拍。
    其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或跟进报道。由于这六条限令几乎涵盖了收视率较高的所有电视剧品类,所以在电视圈内一下子炸开了锅。8月5日《河南商报》报道标题就是:《广电总局传出六禁令 条条都要编剧的命》,报道称,编剧们吐槽“这日子没法过了”;网友则分为两派,支持者称:“以后糟心的电视剧会少多啦!”反对派表示:“以后不看电视剧,只看广告吧。”
    【真相】8月10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出席华策影视举办的业内恳谈会时,否认广电总局将对电视剧出台六条限令,明确表示该传闻是子虚乌有。我们对这条新闻的来源进行追踪发现,这六条禁令中的某几条之前曾有过报道:如2011年12月,人民网发布《广电总局欲出新限令 宫廷剧穿越剧禁上黄金档》的消息;2005年3月,《京华时报》刊发过报道《广电总局严控“胡编乱造剧”》等。而这一新闻的源头则来自于7月25日一个名为“中国剧本网”的认证微博发的相同内容的帖子。
    【点评】在很多报道中,“相关人士”充当了关键角色,其身份既权威又神秘;既可以透露内幕信息,又不必为此负责任;既打着新闻的招牌,又让人无从核实,真是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在《新京报》这篇不到400字的小消息中,“国家广电总局相关人士”、“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等字眼就出现了4次。
客观地说,有些时候,“相关人士”是政务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媒体和“相关人士”博弈的结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却是记者没有确凿新闻源状态下的一种杜撰。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网友讽刺说:新闻中如果记者写“一个内部人士表示”,其实他想说的是“我跟看门的保安聊了几句”;“有资料显示”其实是“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现场观众表示”其实是“我二姨表示”;“消费者表示”其实是“我三舅表示”……话虽调侃,却一针见血。
 
 
案例5:南京市民排队喝鹿血
    【刊播媒体】《南京晨报》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4日
    【“新闻”】10月4日,《南京晨报》在“南京新闻”版报道《江宁一鹿场长假每天有人排队喝鹿血》。记者称,十一长假期间,在南京江宁横溪一个梅花鹿养殖场的会客室里,“一大早便挤满了从城里来的男男女女,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原来,一打听,他们是来排队喝鹿血补身子的”。最后,“有七八名排队争喝鹿血的市民,没有喝到鹿血,甚至与(养殖场老板)杨师傅大吵起来”。报道同时配发了记者拍的图片,一名男子站在梅花鹿群前,正拿着一只鹿角吮吸鲜血。这条新闻迅速成为网上热帖,成为十一长假期间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残忍”的南京人遭到指责。
    【真相】10月16日,央视播出《真相调查:南京人长假排队喝鹿血?》节目。节目报道,南京市横溪街道亚美梅花鹿场经营者杨朝清介绍,9月份之前鹿茸就要全部锯完,否则就会长老了没有用了,报纸上登的10月份喝鹿血根本不可能。当地负责梅花鹿养殖管理的江宁区林业局表示,多年来当地的养鹿场从未发生过市民排队争喝鹿血的事情。另据杨朝清说,前几天,有人驾驶一辆车子曾到店门口询问是否有鹿茸出售,后下来5个人,说想进去看看梅花鹿什么样子。看了以后,其中一个人说拿着鹿茸照个相。杨朝清说,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几个人装装样子拍的一张照片,后来却登上报纸成为自己现场卖鹿血的“铁证”。
    【点评】在传统的新闻专业论述中,新闻权威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获得了准确、真实、客观地解释社会现实的权力,它主要来源于媒体和记者在文化生产场域中所处的专家位置。要想获得这种专业的权威地位,新闻报道必须是真实、准确和有价值的。但在社会情境的变化之中,政治、经济等传统硬新闻与深度报道难以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娱乐化、图像化与软性化等现象大行其道,日渐展现出“轻新闻”的形态,这类新闻符合媒体需要快速大量新闻填充版面的生产逻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有些媒体、媒体人甚至不惜亲自出马“制造”新闻,南京市民排队喝鹿血的报道就是在这种逻辑下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新闻”虽然在短时期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但由于其本身缺乏事实支撑,很快就会原形毕露。
 
案例6:柴静:央视“你幸福吗”提问方式简单粗暴
    【刊播媒体】《燕赵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1日
    【“新闻”】2012年10月11日《燕赵都市报》刊出报道《主持人柴静被问:你幸福吗?》。报道称,10月9日晚上,央视主持人柴静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批评央视的“你幸福吗?”提问方式是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的行为。这篇报道在网络上被广为转载,很多网站转载时把标题改为更刺激网民眼球的《柴静:央视“你幸福吗”提问方式简单粗暴》。
    【真相】当天,柴静在新浪博客发表《澄清》,称这篇不长的报道多处不准确,传播甚广,且波及到同行。“我与清华的师生核对录音后,不能不澄清一下。”“在这次讲座中,我从未提及过央视‘你幸福吗?’的调查,更没说过‘这种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听众提问也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这段报道不知从何而来,很不负责任。清华大学已经作出公开声明,说‘已听过全程视频,未有涉及此事,希望媒体对不实信息作出处理。’”另外,《澄清》还针对报道中其他几处不准确的内容做了说明。
    【点评】按照过去《新闻记者》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的标准,这只能算是一件很小的虚假新闻。但只要深入记者的工作环境内部就可以发现,类似的新闻细节的失实、新闻现场的移花接木、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肆意杜撰,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少媒体、媒体人对此习以为常。只不过这次因为柴静是知名媒体人,又对报道中的失实细节极度不满,才将其揭发出来。
案例7: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数学难题
    【刊播媒体】《南方日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31日
    【“新闻”】10月31日,《南方日报》刊登报道《论证国际数学猜想的90后男孩 王骁威:想做敢追梦的“中国高斯”》。报道称,10月15日广东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的一篇关于数论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数论期刊上发表,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一个尚未破解的数论猜想,并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此与其进行了邮件交流,并对王骁威表示了肯定。11月6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60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 “90后”的他破解了》,详细记述了王骁威与数学结缘的成长历程。11月16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破解世界级数论猜想大学生:中国缺少静心做学问的人》,继续渲染王骁威的成就。
    【真相】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深度报道《媒体制造的“数学天才”神话》,指出《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存在诸多失实之处。首先,王骁威解决的“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算不上什么世界数学难题,只是《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比较初等。其次,“王骁威成功论证了猜想”这个说法也有误,他并没有证明,只是用计算机找到了反例。事实上,类似反例前人已找到1000个,王骁威的结果和他们比可以忽略不计。第三,丘成桐与王骁威进行邮件交流也不是事实,王骁威承认自己把丘成桐和其弟弟丘成栋搞错了。第四,有学者认为刊登其论文的《数论杂志》只是一本很普通的数学期刊。
 
    “破解世界难题”的王骁威
    【点评】媒体好说过头话,夸大、渲染,是企图为了让新闻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卖点,但其结果往往造成新闻失实。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介绍,他是看到某专业论坛中,有人写文章对相关报道提出质疑,质疑者并联系了丘成桐教授,证明丘成桐根本不认识这位大学生。足以令媒体人汗颜的是,本该职业记者做的核实工作,却让非职业的网友做了。
    后来,《广州日报》有关记者告诉叶铁桥,自己刚进报社不久,在专业问题上的判别能力还不够,只凭与王骁威的邮件往来这一面之词就写出了报道,没有与丘成桐直接联系求证。叶铁桥的调查还发现,在南方某媒体网络论坛搜索到了与王骁威QQ号相绑定的一个用户发的爆料信息,也就是说,这个新闻是王骁威自己主动向媒体爆料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为了博眼球不顾一切的时代,媒体要特别当心了。
 
案例8:“最美钟点工”救人
    【刊播媒体】《楚天都市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1月8日
    【“新闻”】2012年10月28日上午,上海两位家政服务人员李芬和何益红出门买完菜后乘着同一辆电瓶车回家,不料在路口被一辆轿车撞倒,何益红重伤、李芬轻伤。东方网11月7日刊发了题为《湖北钟点工遭车祸昏迷 上海东家全力帮助》的报道说,何益红一苏醒过来,第一反应是惦记着自己的10多位东家,因为东家的钥匙还在她手上,她怕影响了东家的正常生活。11月8日,湖北省《楚天都市报》刊登《失控轿车驰来,她一把推开邻居》也对此事进行报道,并增加了一个感人细节:“生命攸关之际,何益红一把推开李芬,她自己却没躲过去。”之后,全国众多媒体跟进报道,一时间,何益红被誉为“最美钟点工”、“救人英雄”,其家乡湖北省罗店县还授予她“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真相】11月20日,《青年报》刊发报道《最美钟点工“舍身救人”疑点重重“被救者”李芬:“何益红并没有推开我来救我”》,报道指出,李芬不承认何益红推开她。她情绪激动地表示:“我曾经和其他来采访的记者当面示范过,‘你们老说推推推,我就奇怪了,两个人一前一后坐在电瓶车上,靠得这么近,后面的人怎么推前面的人呢?又能把前面的人推到哪里去呢?如果真有这么一推,那也应该是被轿车撞击以后惯性导致的吧。”李芬的邻居还透露,“11月9日以后,湖北记者又来找李芬,希望她再次承认何益红曾经推开过自己。李芬还指责记者,说他们为了给何益红多捐点钱瞎炒作,乱写文章”。《青年报》采访《楚天都市报》记者时,撰写报道的记者也表示:“我现在也怀疑到底有没有‘推’这回事”。
    【点评】一起原本十分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为不同媒体的报道,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当事人在叙述事件时出于各自的考量进行了剪裁和选择性的发布,再加上媒体在同题竞争时对于不同事实和角度的追求,导致各自报道的可能只是事件的某一个方面。这种片面性难免会伤害事件整体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
    不同媒体发布的报道相互冲突,但真相只能有一个。不过,《青年报》在刊发质疑报道后就没了下文,既没见其他媒体的跟进报道,也没有新闻管理部门、自律组织的调查,整个事件就这么渐渐平息,不了了之,但对于受众来说,还是一笔糊涂账。其实,这也是当下很多虚假新闻的特点,虽然有批评有质疑却无真相无结论,成了“疑似假新闻”或“烂尾新闻”。我们认为,这种没人负责、没人追责的不正常现象,正是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案例9: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
    【刊播媒体】《今日早报》
    【发表时间】2012年11月17日
    【“新闻”】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图片说明为:“11月16日,温岭市石塘镇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员们,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真相】细心的网友将照片上7个女兵拿的报纸一一核查,发现手持14日《人民日报》的女兵在看第四版,而第四版的内容是珠海航展;拿着《台州日报》的女兵是在看第十二版,该版是整版的苹果手机广告。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抵制摆拍!”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在其主办的视野网上发表致歉声明,并对值班编辑和照片作者做了处分。
    【点评】《人民日报》微博对此事件发表评论说,“摆拍事件以公开道歉、处理当事人收场,可追问仍在继续:明显摆拍的照片,何以堂而皇之登上头版?现实中,此类摆拍因何时有发生?记者的职业操守固然有问题,好大喜功、歌功颂德的心态更需要反思。真相是传播力的前提,真诚是感染力的基础,根治摆拍,须从革除过时观念入手。”
    另外,这样明显的摆拍图片能够通过编辑部重重“把关”,登上头版显著位置,说明还有不少媒体人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要求懵然无知,或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案例10:记者扮流浪汉进救助站被打
    【刊播媒体】《三湘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3年1月9日【因事发农历为12月,影响恶劣,超过本年度众多假新闻,当仁不让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假新闻】
    【“新闻”】1月9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三湘都市报》刊登了《连续十次未打通救助电话记者长沙救助站体验全程触目惊心——一个记者的“恐怖”救助之旅》,报道该报记者假扮流浪者入站接受救助被围殴事件。随后众多媒体、网络跟进。1月9日17时30分,长沙市民政局邀请省内外30多家媒体举行情况说明会。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黄智谋就社会关心的几大焦点问题作出说明。
    【真相】“整个视频图像反映,暗访记者戴鹏自护送入站到自行离站整个过程约30多分钟,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按救助程序对其进行身份询问和信息确认及类别甄别,在询问其信息未果,并见其情绪失控,疑似精神异常又担心其口袋有危险物品的情况下,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考虑到在市救助管理站公共场所其他人员的安全,想了解其身体携带是何物而他又不同意的情况下才发生了肢体接触,但工作人员没有违规行为。”(民政部《中国社会报》记者刘鹏程文)
    【点评】有图有真相,“流浪”记者故意制造新闻,钓鱼采访,恶意炮制假新闻,虽引起一时反响,让不明真相的读者信以为真。但随着真相的揭开,造假记者的丑恶嘴脸让人一览无遗,其险恶用心也昭然若揭!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必须禀承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否则既害了别人,也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损坏了记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出版部门也要加强对到处流浪的聘用记者的管理。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