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园地 > 正文

中国民主党反酷刑观察:高天韵:泪奔!《马三家来信》的震撼

2016年01月30日 党员园地 ⁄ 共 219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此文由金涛转自大纪元网方便党员阅读  大纪元网网址:www.epochtimes.com

高天韵:泪奔!《马三家来信》的震撼
【字號】大 中 小
更新: 2016-01-18 00:58:14 AM 標籤: 马三家 , 劳教 , 酷刑
【大纪元2016年01月18日讯】“活着走出马三家”是劳教人员的奋斗目标。“千万别把自己当人”乃此地的生存之道。

云昭所著的《马三家来信》读来令人震撼,催人泪下!沉重的现实,人性的批判,黑色的幽默,心灵的震荡,尽在其中。“非虚构叙事”手法的描述,真实生动,精彩深刻,可读性极强。它是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当代大陆社会的纷乱万象。它是一幅写实画卷,描绘了挣扎于世的百态众生,记载了他们的苦痛经历和不屈的精神。它是一部普通人写成的教材,提供了关于中国人权与法治状况的最佳注脚。
故事聚焦辽宁马三家劳教所,围绕着主人翁张良及其他劳教人员的经历而铺陈出纵横交错的情节,并以重大的社会事件为背景烘托,揭露了华丽外表下掩盖的劳教黑幕和人权悲剧,引发人们对现实的诸多思考。
美丽的幌子
在“教育感化”和 “春风化雨”的背后,是高墙内不绝于耳的哀号。肉体摧残,精神折磨,经济压榨,人格侮辱,长时间的奴工,便是劳教的全部内容。
“从动作到言语,生活就是驯服和自我侮辱,不断的说假话,不断的背叛,成为唯一安全的生存方式。所有的指令都必须服从,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
张良是一名法轮功学员,在三十个月里受到了极为残酷的折磨。文中对于“抻床”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抻床,是于爱江到外地学回来的新式‘转化’方法。这种方法有三大好处,一是简单易行,一张床、两副手铐、几个破床单就行了;二是效果显著,在极短时间内就能使人痛不欲生;三是不会有生命危险,可以避免很多‘后患’。”
此外,从2009年冬天到2010年春天,张良在一张“死人床”上被铐了整整四个月。还有开口器,上“大挂”,不许睡觉,特批的死亡名额……肉体摧残为的是冲垮意志,逼迫人在裸露、污秽和分分秒秒的痛苦中放弃灵魂。
书中还提到,一位姓赵的法轮功学员受迫害致死。他一直被铐在“死人凳”上。每天被人拖着去食堂吃饭,两个人各拽他的一只脚,“从四楼拖到一楼。一个台阶一咯登,他的头就在台阶上生磕。一直拖到食堂。吃完饭再拖回楼上坐“死人凳”。天天如此。两个月下来,背部都是血痕,尾椎和腰部的骨头都露出来了。”
没收你的力量
奥运前夕,张良的妻子给他写信要求离婚,因为她虽不炼功,却一直受到牵连,娘家人也跟着担惊受怕。这封离婚信,饱含妻子多年承受的压力。它虽然令张良痛苦,却是他唯一能和外界产生关联的物品。有一段时间,主人翁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把吃饭的塑料杓子和这封信。在晚上睡觉前,他经常把妻子的信拿出来看一看。但是后来被警察发现没收。“在马三家,任何跟外界联接的物品都被隔断,包括报纸、电视和书籍。因为这些物品会影响劳教人员的情绪。”张良认为,此举是为了将他彻底“神经摘除”。他们不仅要折磨肉体,还要操控精神,没收一切可能导致反抗的力量。
为什么一定要说实话?
作者通过管教和其他劳教人员的视角来呈现法轮功学员的群像。例如:“年轻的郝三平对马忠良也充满好感。刚来一大队时,他对这些法轮功学员不理解,这些人平均年龄三四十岁,有大学生、政府干部、工程师、商人、大学教师、医生、军官等,都是些令人羡慕的职业呀,怎么都炼了法轮功?”
这些法轮功学员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抓捕,他们被判劳教的原因是多样的:因为送给邻居一本《转法轮》,电脑里存有明慧网的信息,家里翻出《转法轮》,车里有一箱《九评共产党》,发送神韵光盘,包里带有“法轮大法好”的卡片等。有的修炼人是被街坊举报,两千块钱的奖金,就把一个真诚善良的好人送入人间地狱。
“为什么一定要说实话呢?”在家偷偷炼不行吗?这个关键问题通过法轮功学员的家属、邻居及劳教人员一再提出。他们不能理解,这些人竟然为了信仰甘愿放弃高薪、家庭、自由甚至生命。
张良从始至终没有被转化。他受尽酷刑,却不吭一声,被形容为“恐怖的黑暗中出现的一道亮光”,赢得了其他劳教人员甚至是警察的敬佩,称之有“刚儿”。
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描述,或许可以解释他的这种选择:“然而,在脏污之中,他感到了灵魂的洁净;在三尺见方的“死人床”上,他意识到了心灵的自由;被牢牢捆绑,生存状态不及囚笼中的动物,在这个屈辱的姿势中,他却感受到了真正的尊严,正如古人所说:士可杀,可辱,然志不可夺。”
清醒的提示
阅读此书是相当痛苦的。那份惨烈是如此真实,距离是如此之近。在没有硝烟的今天,呼救的喊声只能被折叠在节日饰品箱中,漂洋过海,期望有朝一日会有人发现、关注这个遥远的角落。穿梭在书页间的,是形形色色的同胞;时代的痛楚、苦难和希望都在此汇聚,再放射开来,渗入我们的心。平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具有画面感和镜头感的文字描摹都增强了艺术性和表现力,令人欲罢不能。这是一部佳作,力作。
在舒适和安乐中,我们很容易渐渐淡忘,忘记了那些还在黑暗里受苦的人。甚至,一度以为,他们的故事与己无关,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正如云昭所写:“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处境不知道、不清醒、不去选择的话,有形的劳教、无形的桎梏,仍然会捆绑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它并不能随着劳教制度的解体而消失,如果不能超越这个体制对我们造成的恐惧与无奈,我们就永远在迫害与苦难中。”
《马三家来信》发出了清醒的提示:怎能漠视,不应旁观。

责任编辑:高义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